《孟子》学习第57天《滕文公上 凡五章》5.4第二部分

《孟子》学习第57天《滕文公上 凡五章》5.4第二部分

原文阅读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字词注释

[1] 五谷:指稻、黍、稷、麦、菽。稻即水稻,黍即黄米,稷即小米,麦即小麦,菽是豆类的总名。登:成熟。

[2] 偪(bī):即“逼”。

[3] 敷:遍,全部。

[4] 瀹(yuè):疏导。济、漯(tà):二水名。

[5] “决汝、汉”二句:决、排,都是去除障碍使水畅通的意思。

[6] 后稷:名弃,周人的始祖,尧时为农师。

[7] 艺:种植。

[8] 契(xiè):殷人的始祖。司徒:官名。

[9] 放勋:尧的名。

[10] 劳之来之:使他们勤劳。劳、来,都是勤劳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

[11] 皋陶(ɡāoyáo):舜时的司法官。

[12] 易:治。

[13] 荡荡:广大的样子。

[14] 巍巍:高大的样子。引孔子语见《论语·泰伯》。


译文参考

“那么,难道治理天下可以一边耕种一边又干他们的事情吗?有官吏的事情,有平民的事情。而且一个人,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产品。如果一定要自己造出来的才用,这是让天下人疲于奔命。所以说:有人劳动脑力,有人劳动体力;劳动脑力的管理人,劳动体力的被人管理;被人管理的养活人,管理人的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的道理。

“在尧的时候,天下还不太平,洪水不循水道地乱流,到处泛滥。草木长得又快又茂密,禽兽成群地繁殖,五谷不熟,禽兽害人,野兽的蹄印和飞鸟的踪迹,在中国纵横交错。尧一个人为此忧虑,选拔舜处理全部事务。舜命令伯益掌管火政,益在山野沼泽放火,烧掉草木,禽兽或逃跑或隐藏。禹又疏浚九条河道,疏导济水和漯水,使之入海;导引汝水和汉水,疏通淮水和泗水,使之流入长江,这样中国才可以种庄稼了。在那时候,禹在外八年,三次从家门口路过都没进门,即使他想耕种,可能吗?

“后稷教老百姓种庄稼,栽培五谷,五谷成熟而人民得到养育。人是有善良天性的,但吃饱了、穿暖了、住安逸了却不加教育,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让契做司徒,用伦理道德来教育人民:父子之间有慈爱,君臣之间有礼义,夫妇之间有区别,老少之间有等级,朋友之间有诚信。尧说:‘敦促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获得自己的本性,又加以栽培和引导。’圣人为老百姓忧虑,到了这种地步,还有闲工夫来种庄稼吗?

“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百亩田地耕种得不好作为自己的忧虑,那是农夫。把钱财送给别人叫做惠,把善良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找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人才是困难的。孔子说:‘伟大啊,尧做君主!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效法天,那宽广的气象,老百姓没办法用言语来形容!了不起的君主啊,舜呀!光明正大地统治天下而毫不利己!’尧、舜治理天下,难道无所用心吗?只不过不用于种庄稼罢了。


核心内容解读

这段文字中,孟子通过尧、舜、禹等圣王的事迹,阐明了儒家对社会分工与政治治理的核心思想。

      首先是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孟子提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认为社会分工是维系国家运转的基础。圣王专注于治理(劳心),而农夫、工匠等从事生产(劳力),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兼得。

其次是圣王的职责与忧患意识。尧舜禹以天下为己任,通过举贤任能,如舜举禹治水、契教人伦,解决民生问题,而非亲自耕作。其核心职责是建立秩序、教化民众,体现了“忧民”而非“忧己”的政治伦理。

再次是人伦教化的必要性。孟子强调,仅满足饱食暖衣的物质要求不足以使人与禽兽区别,需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等伦理教化构建文明社会。这反映了儒家“政教合一”的思想。

      这里,呈现出儒家理想化的圣王叙事。孟子将尧舜禹塑造为道德与治理的完美典范,旨在为战国乱世提供政治蓝图。这种叙事继承自孔子对周礼的推崇,并进一步将伦理政治化,强调“仁政”与“民本”。战国时代,诸侯争霸导致社会动荡,孟子通过强调分工与教化,批判统治者忽视民生,呼吁回归“以民为本”的王道政治。

        当代历史学与考古学对尧舜禹三代有了新的认识。首先,考古证据的突破让传说走向信史。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距今4300-3900年)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尧都平阳的候选地。其大型城址、观象台、文字符号(如朱书扁壶上的“文尧”)、等级分明的墓葬等,表明当时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社会分化显著,与文献中尧舜禹时代的描述高度契合。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河洛古国”)与淮河涂山禹会村遗址的发掘,进一步揭示了龙山文化晚期中原地区的复杂社会结构,支持“万邦林立”向早期国家过渡的图景。

      传统文献《尚书》《史记》中的尧舜禹叙事虽经后世增饰,但考古表明,其核心元素(如治水、禅让、礼制)可能基于真实历史背景。例如,陶寺观象台与《尧典》“敬授民时”的记载相符,证实天文历法在早期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对于“禅让制”有了新的探讨。考古发现的社会权力集中(如陶寺王墓)显示,尧舜时代可能存在以德能为标准的权力传承,但更可能是贵族集团内部的协商,而非后世理想化的“禅让”。

      陶寺等遗址表明,尧舜禹时代已具备都城、礼制、文字、阶级分化等文明要素,具有早期国家的特征,可视为中华文明从“古国”向“王国”过渡的关键阶段。中原地区(如陶寺)吸收了良渚、石家河等周边文化的玉器、冶铜技术,体现了早期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与孟子所述“天下”观念的形成背景相关。


背景知识介绍

履亩而税:为什么是中华国家转型的标志(三)

春秋时期鲁国实行了 “初税亩”,其他诸侯国也实行过类似的改革。这些改革,不仅意味着中国古代财政收入形式的变化,即从以人为税柄转为以土地为税柄,更重要的是,它们是两千多年中华帝国国家类型诞生的标志。此后,中华帝国在财政实践中就是致力于实现 “履亩而税”,即实现以土地为税柄的帝国财政理想。

    回顾一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要求老百姓根据自己占有的土地面积缴税,这既是财政收入形式的变化标志,也是中国开始从城邦时代向帝国时代转型的标志。城邦时代的中国,以人口为支撑点,统治者把人口划分为国人、野人、夷人三类,从前两类分别获取亲身服役的财政收入,努力同化或驱逐第三类。到帝国时代,则以君主拥有土地产权为基础,以君主恩惠的名义把土地配置给民众使用,以此取得对统治民众、“履亩而税”的合法性。

    “履亩而税”的财政理想,贯穿于中华帝国整个时期。在唐代中期两税法之前,主要的困难在于土地丈量和账册管理;在两税法改革之后,主要的困难在于特权集团偷税漏税、大小官吏贪污中饱。从秦汉一直到唐代初期,大多采取先授田再按人口 (丁)征税的办法,变通实现税地,直到唐代两税法改革后才真正地在制度上确立起按土地面积征税。

(完)

参考资料

《何以帝国:从财政视角再看中华史》,刘守刚,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

《孟子译注(简体字本)》,杨伯峻译注,2008年12月

《孟子(中华经典藏书)》,万丽华 蓝旭 译注,中华书局,2016年1月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道性善·称尧舜 -《滕文公上》讲读1 孟子道性善始见于本篇。孟子每道性善,而必称尧舜,性善是为人、为国理政的基石。...
    净心斋阅读 847评论 0 0
  •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原文:第一节 滕文公为世子(1),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
    妙妙小姐姐姐阅读 2,999评论 0 0
  • 滕文公章句上 【原文】 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世子自楚反,...
    草莓牛奶咖啡布丁阅读 3,146评论 0 1
  • 中国古人读《四书》是有一个顺序,先读《大学》,因为读《大学》可以让一个孩子立志于学,然后接下来就读《孟子》,读《孟...
    戎耀律心阅读 4,449评论 0 21
  • 浩然正气(孟子)讲读4 人民的渴盼-《公孙丑上》讲读 在本篇开篇,孟子与公孙丑论时知势,得出结论:王道、仁政,行在...
    净心斋阅读 93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