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一些的鲁西南农村的人,对“燎壶”可能还有印象。就是在厨屋(房)里,灶火口上方的檩子上楔一个铁钉子,系一根线绳(有的是铁条)垂到灶火口上方,在绑上一个“V”型的树枝杈做成的钩子,钩子上挂一个黑不溜秋壶,壶底正好对齐灶口上沿,这个专烧开水用的壶,就是“燎壶”。
传统一种燎壶
我印象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鲁西南农村,我家使用过两种燎壶,早先是泥烧的,外形和圆茶壶差不多,只是没有壶把,在壶上方有一个“U”字倒过来的壶提手(在壶口两边穿的双股铁条,铁条外边裹的几层布,隔热防止烫手),大小能灌满一暖瓶水多点;后来壶毁啦,就买了一个洋铁皮打成的“A”字型下半部分的梯形状的圆形燎壶,有壶嘴,在壶上方有提把手,大小快灌满两暖瓶水了。在以后,我们用上煤球炉子了,也用这个壶烧水。
以前的锅灶有一个灶口添柴,在灶口正对着的对面,有一个烟筒小出口。如果灶膛里柴火多,或者风掀(箱)拉得太急太快,就有火苗从灶口蹿出来。蹿出的火苗,正好舔着燎壶底上,给壶内的水加热。这样,灶外的火焰得到了合理利用,饭做好了,壶里的水开了,就直接泼到暖瓶里,如果没开,就让家里人洗手洗脸用。一只小燎壶,解决全家用热水的大问题。另外,我偶尔在几个农家里,见过在灶台里边、烟筒过道的上方,会放置一个圆缸形状的器具,也是利用烟火的余热加热水的,让人洗手、洗脸用,或者刷碗、刷锅用,也是很好的设计利用,叫什么名字,我忘记了。
做饭撩水,饭熟水热,节约了柴火,又充分利用了能源。现在想起来,感觉是很科学的,体现了人类顽强生存的智慧。现在,农村基本上不烧灶了,可能这种燎壶不多见了,但我想,可能有些年龄大一些的鲁西南农村人,仍会把现在的烧水壶叫做“燎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