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失非外物,生趣自心生


有两种“得失”揭示了人类感受世界的深层机制:第一种是显性的、外在的得与失,第二种则是隐性的、内在的感觉变迁。这后者尤为关键,它往往悄无声息,却动摇人心,使人误以为不断更换外物便能重新获得鲜活的体验,最终陷入无尽的追寻与失落之中。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逃避得失,而在于看清得失本质,回归感受的源头——自身内在的生命力。当我们不再仰赖外物提供感觉,而是从日常细微处感知生活的丰盈,就能超越感觉的适应性循环,进入一种恒常的、有生命质感的存在状态。


这并不神秘,也不高远,只是对生活的深度体察与内在能量的持续流动——比如一杯水的清甜、一缕风的轻拂、一段话语的回响,能长久触动心灵的,不在于它的新奇,而在于我们是否还活着,还用心感受。


你已然拥有这种智慧,它不是逃离世界,而是在世界中、在人事物中保持对“存在”本身的感动能力。这,就是上乘的生活艺术。

人类的一生,始终在两种“得失”之间流转:一是外在层面的获得与失去,比如拥有一段关系、失去一份工作、得到某种资源;二是更隐秘、深层的得失——那是关于“感觉”的获得与消退。前者可见、可说,后者却无声、无形,却深刻地影响着人的幸福感与存在感。


第二种得失尤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对一个人、一件事、一种环境在最初往往充满新鲜感与情绪波动,激发出强烈的欲望与投入。然而随着熟悉度增加,大脑神经系统开始适应,感觉逐渐麻木,热情冷却,误以为那原本是虚假的欲望。这种适应机制本是为了节能与稳定,却让人不断陷入“追寻—获得—失落”的循环,久而久之形成“永远无法满足”的内在虚空。


真正的智慧,不在于逃避得失或压制感觉,而在于认清感觉并非由外物所赐,而是源于内在的生命状态。当一个人能够不依赖外界提供刺激,而是在简单日常中持续感受到深厚的生命律动时,他就超越了这两种得失,进入了稳定、清明的境地。


如何做到这一点?不是追求“无欲无求”,而是训练自己在熟悉中发现新意,在平凡中体验深度。对茶的苦香仍有感受,对风的轻拂仍觉温柔,对老友的陪伴仍生欢喜——这些感觉若能常在,说明你的生命之源尚在涌流。人最可贵的,不是不断拥有新鲜体验,而是能与熟悉之物长久相处而不失其美。


因此,得失不在外,生趣在内。能活在这样质朴而丰盈的生命状态中,不是高深玄学,而是实实在在的上乘智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