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奔涌不息,八十载春秋如白驹过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千千万万的抗战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为铸就伟大的抗战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202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我们再次站在时间的节点回望那场关乎人类命运的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依然如一座巍峨的精神灯塔矗立在民族记忆深处,镌刻着悲壮与辉煌,传递着力量与信念,照亮我们的复兴征程。
铭记:以史为鉴,守护血火浇筑的和平。铭记,是对历史最基本的尊重。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七七事变”后,中国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长期牵制和抗击日本陆军主要兵力,歼灭日军150多万人,约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死伤人数的70%。“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我们这一代人决不能让这些记忆蒙尘,要将抗战历史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在课外活动中,都能听到英雄的故事,参观历史纪念馆、瞻仰烈士陵园,这些活动不应只是形式,而要成为触动灵魂的洗礼。对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应坚决带头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回潮,以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回击来扼制对这段无数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历史进行篡改的逆流,决不允许不容任何势力开历史倒车。
传承:薪火相传,挺立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抗战精神的内核,是爱国、团结、牺牲与自强,在国家危亡之际,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用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孤军奋战,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坚持抵抗,展现了忠贞报国、勇赴国难的爱国赤诚;左权将军在十字岭战斗中,为掩护部队转移,不顾个人安危,亲率部队突围,最终不幸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对祖国的庄严承诺;谢晋元将军率“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坚不可摧的精神堡垒,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铮铮铁骨。镌刻于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穿越时空的灯塔,照亮我们新时代的伟大征程,白衣逆行者抗击疫情的舍生忘死、边防战士“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铮铮誓言、科研人员面对外部势力技术封锁的自立自强,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抗战精神在新时代已经得到了具象化。广大党员干部需做好抗战精神的“传薪者”,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融入爱岗敬业、建设国家的点滴实践,将“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精神,转化为面对风险挑战时同心同德、守望相助的强大合力,将“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注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篇。
奋斗:继往开来,书写波澜壮阔的时代新篇。最好的纪念,是创造新的历史;最深的告慰,是接续奋斗的征程。八十年前,我们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牺牲赢得了伟大胜利。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需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志,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当今世界局势,百年变局叠加俄乌冲突、巴以冲突等不稳定因素,美国霸权主义横行,蛰伏的日本右翼军国主义分子蠢蠢欲动,世界和平受到重大挑战,犹如新的“战场”与“考题”。我们必须发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将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构建新发展格局,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从科技工作者潜心钻研的关键突破,到子弟兵枕戈待旦的忠诚守护;从企业家锐意创新的产业报国,到普通劳动者在平凡岗位上的兢兢业业,这些都是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激昂回响。党员干部要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处处争当先锋”的实践力,在新时代的“战场”上,勇于担当,敢于作为,面对改革发展中的难题和挑战,以“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顽强意志啃“硬骨头”、涉“深水区”,以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毅力,积极探索创新,为推动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伟大抗战精神昭示我们,信念是走出绝境的指路明灯,中华民族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可贵品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充满必胜信念。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更加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把前无古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