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最热门的话题,教师如何在专业上尽快成长,成为一名好教师,成为学生受欢迎的教师?教师成长有无规律可循?对于这些问题,罗树庚老师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成长需要六种力,即内驱力、学习力、行动力、沟通力、研究力、反思力。
教师成长需要力内驱力。
我们的心智模式不仅影响我们如何认知周围的世界,还决定我们采取何种行动。——彼得·圣吉
一辆发动机未曾启动的汽车,即便推的人再多,推的力气再大,也永远跑不赢启动了发动机、开得很慢的汽车。同样的道理,教师的生长,靠的主要不是外驱力,而是内驱力。一个人可被他人看到的行为举止,是水面上可见的冰山,而支配和决定它的则,是心灵深处不可见的心智模式,即水面下不可见的冰山。
可见,提升自身内驱力十足重要。时刻不忘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不忘初心,才能永葆职业的敬畏感,让内驱力如强劲的马达,不断轰鸣,推动我们砥砺前行。
教师成长需要学习力。
没有孤独,什么事都干不成。——毕加索
北宋著名书法家黄庭坚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其实,有关读书的重要性,很多名人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说法。但归根结底,都确认了读书很重要,看看这组数据,我们就不得不觉察自己的渺小。
在我们自认为比较熟知的领域里,其实,我们真正能够知道的不过是15%,我们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占30%,才者加起来是45%,还有55%,即一大半,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面对这样的数据,是不是觉得我们天天给学生传授的知识,那不过是知识海洋中的沧海一粟。在这样一个知识大爆炸的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我们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既是教师这一职业的职责所在,同时也决不能让自己的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甚至只剩下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
教师成长需要行动力。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
有的好老师做不好事,不是才华、智慧、能力比别人差,而是用心不专。因为专注,所以专业;因为专注,所以卓越。
张爱敏老师有篇文章就曾写到:心儿在哪里安放,人生就在哪里出彩。一个人的心思放在了哪个方面,哪个方面就一定会有所成效。有了主动去做的愿望,才会有行动,这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关键所在。
站着不动,永远都是观众,敢于实践,才有可能成为主演。无论任何一件事,无论任何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强大的行动力。否则,再好的想法与建议也都是镜中花,水中月。
教师成长需要沟通力。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失去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
洛克菲勒说:“假如沟通力也是糖或咖啡一样的商品的话,我愿意付出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价格来购买这种能力。”
教师需要沟通力,尤其是与家长的沟通能力。同样一件事情,因不同的老师去处理,可能所带来的效果完全是两样的。和善而坚定的做法不仅适用于亲子关系的建立上,家校沟通上亦是如此。与家长沟通的态度要温和,平等,但对规则的敬畏不可少。只有提升自身的沟通力,才会给工作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成长需要研究力。
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我并不在意。我只想弄懂如何在其中生活。——海明威
著名教育家吕型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
博览群书之阅读是一条成长的途径;吃一堑长一智是一条实践的路径;善于观察,在观察中体悟也是一条不可或缺的路径。
默会知识就会积累得很快,体悟很深,甚至还能提炼出具有创新性、普适性的经验。留痕,可以让我们很快地累积默会知识,从而实现快速成长,成为一名卓尔不群的优秀教师。
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更好地改变自我,提升自我。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我们要立足本我,认清自我,不断朝着超我迈进。
教师成长需要反思力。
帕斯卡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我们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其实也有专家指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差距就在思考力的差距。”修炼并提高反思力,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按部就班型教师与专家、学者型教师之间仅仅相差一个“反思力”。许多老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每天蝼蚁一般忙得团团转,整个教育循环圈是“实践—实践—实践”,而专家型教师则不同,他们的职业生命线是“实践—反思—提升”。
我们必须努力逼近“反思性实践家”的“境界”,养成“吾日三省吾身”的习惯,写作也是提升自己反思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很幸运,我们已走在了提升反思力的路上。
面对罗老师提出的六种力,回看工作中的我们,相信都曾有失败,有迷惘,有无助,也曾丧失继续尝试、努力向上的动力。每每此时,写作营、打卡圈,学习群等这样的教师发展共同体,会给予我们更多的能量,我们在相互学习、彼此鼓励、抱团成长中,看到了更多希望的光亮,重燃起奋斗的热情。
人生路上的各种遇见,其实都是成长路上的必然,它来得恰当好处,刚刚好!所以,才有了越来越好的我们!
愿与不甘平凡、不放弃成长的老师们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