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起作用的共同因素
概述
治疗者这个活生生的人是一切心理治疗中起作用的最重要的共同因素。心理治疗者如果严重的缺乏自知之明,不能将自我客观化(站在别人的角度审视自己),不能用历史学家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过去,那么他在工作中就难免不出问题。一般地说,我们不妨对自己提出以下问题,并设法努力改进自己:
1.过去我有些什么心理冲突?是否留下了一碰就痛的疮疤?现在我还压抑着什么心理冲突?我有没有过分使用某种防御机制的倾向?
2.马斯洛所说的基本需求我都满足了吗?如果没有我就必须通过某种建设性的行为去求得满足,切忌从病人身上寻求满足,否则,我与病人之间的关系就成为非治疗性的。
3.我是佛洛姆所说的占有型的吗?占有型的人在心理治疗中容易急功近利,容易夸大自己的功劳和疗效,容易因治疗成功而沾沾自喜等等,这些都是不利于甚至有害于心理治疗的,至少会妨碍进一步的提高。
4.我的心理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开放者感到周围世界和处境一般的是友好的,而封闭者常感到是威胁的,对于权威,开放者并不一概而论,而是看权威的某一具体形式和他有无利害关系,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无合作的可能;封闭者倾向于把权威绝对化,不是崇拜和认同,便是反对。对立的社会意识形态(例如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某种宗教信仰和无神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等)在开放者的心理是互相沟通的,可以对话的,而在封闭者的心理却是彼此孤立和互相排斥的。对人的评价,开放者倾向着眼于特定的言语行动,他宁愿说某一行为是好的或不好的,而不愿意说某人是好人或坏人;封闭者倾向于对整个的人做全盘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且往往带有盖棺定论的性质。每个人心里都有许多“相信―不相信”的信念子系统,开放者的诸子系统之间分歧小,而封闭者诸子系统之间的分歧大。开放者的时间观是广阔的和具有流动性的,封闭者的时间观是狭窄而固定的。开放者不大用“非黑即白”或“非此即彼”的观点考察事情和待人接物,封闭者却经常用这种观点。
开放性的4个特征:(1)有较深入的自知之明,较少防御性;(2)对自己、别人和周围处境容易接受;(3)对来自外面的信息输入有高度的选择性;(4)信息和能量输出的有效性高。
起作用的共同因素有6个:矫正性情绪体验;从事新的有效行为;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治疗者与病人之间的关系;随时准备接受社会影响;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
矫正性情绪体验
不同的心理治疗都可以为病人提供这种情绪体验,一方面病人的焦虑、紧张、沮丧、自卑等心情可能减轻,同时病人在与治疗者交谈中可能萌生希望甚至信心,感到心情轻松愉快,感到被理解和被尊重。心理冲突者的典型体验是,他感到无法应付自认为应该能够处理的问题。
心理治疗的任务在于帮助病人形成他自己的“重心”,也就是了解和接受自己,自信和自我支配,觉察到自我的真实存在,按自己的需要兴趣爱好和目标去寻求满足。
神经症性行为的特征是行为使问题得到表面的或暂时的缓解,却给进一步和根本解决问题造成更大的困难。
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安慰、鼓励、简单浅显的解释和适当的保证等)可以降低焦虑水平,而深入的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可以提高焦虑水平。这两种技术需要灵活掌握,有时需交替使用,使病人的焦虑控制在最佳水平。什么是最佳呢?病人既能够忍受而不致显著妨碍他的心理社会功能,又体验着一定的焦虑而使病人求治的动机(改变自我的动机)不致下降。
从事新的有效行动
启发、鼓励和支持病人采取新的有效行动(所谓新,是过去未曾尝试过的;所谓有效,指行动给需要带来满足,如友好关系的体验、成就感等),可以是公开的和直截了当的,包含明确的建议和具体的指导,也可以是含蓄的、间接的或暗示性的。
W表示烦恼,D表示欲望,B表示满足欲望的有效行为,则W等于D除以B。人的欲望是没完没了的,永无完全满足之时,但只要我们采取使得欲望满足的有效行为,就可以减少烦恼,甚至有可能,一个人在行为过程中便可以体验到愉快(手段之目的化)。
神经症的要害,不在于病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想、情欲,而在于病人不通过有效行动去改变或满足自己的情欲。病人的典型表现是,整天苦思冥想,为苦恼而苦恼,却很少采取有效行动。神经症病人完全可以成为健康的人,只要他敢于面对现实并勇于实践。
提出可供选择的生活态度
病人对生活之不健康的态度、冲突的态度是治疗性交谈中的主题之一。态度包含认知,但不等于认知;态度与情绪、情感也不能混为一谈;态度体现在行动之中,但态度和行为却不是一回事儿;态度是知识和经验的产物,它本身又指导着认知将采取什么方式或模式;态度是情感生活的结晶或浓缩,它本身又体现了对事物的评价;态度体现在行为模式之中,它也随着实践活动而改变着。
心理冲突,简而言之,是态度的冲突。典型的神经症病人既有自相矛盾的认知,也有势不两立的情感和欲望,还有背道而驰的行动倾向,一言以蔽之,他们处于尖锐的态度冲突之中,在作者看来,神经症的痊愈必然有生活态度的根本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