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本内容丰富的书,写满了春夏秋冬,翻开是一个个经久难忘的故事,合上是一幕幕割舍不断的回忆。
—— 题记
金秋十月,县城一繁华地段举办物资交流会,闲来无事,便前去凑个热闹。漫步在众多摊位前,瞧望五花八门的小吃,五光十色的成衣布匹,五彩斑斓的小物件,勾起了对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集镇物资交流会的回忆,满脑子的故土乡愁……
家乡人根据集会的主题,对去集市购物称之为:上会、上古会、上庙会、赶集云云,对规模大、时间长的集会叫物资交流会。在那个年代,家乡父老把一年所需的主要生产用具、生活用品的购置,寄希望于物资交流会,也是一种集中购物,休闲娱乐,品尝美食,走亲访友的独特形式,甚至演变成为风俗习惯。
每逢入冬之前,地里庄稼秋收麦种,进入农闲时节。周围集镇便会由政府组织,开始张罗筹划交流会事宜。工作人员在各村显要位置张贴告示,进行声势浩大的宣传。群众之间相互转告,提早赶做农活,计划腾出足够时间参与一年一度规模宏大的盛会。
交流会的基本模式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主要目的是:繁荣市场经济,活跃文化生活,方便农村农民,搞活物资流通。举办方一声吆喝,黄河东岸山西万荣县的商家便会早早前来助阵;方圆四个县几十家百货商店从四面八方涌来;省城的大戏、各县的剧团、山西的蒲剧、河南的马戏团、杂技团纷至沓来,赶来助兴。商家在区划的生产队场间抢占有利地形,忙着搭棚、囤货,松木椽撑起的帆布蓬下,各类商品摆放得整齐有序;交易商品大置分设农具、服装、百货、饮食、蔬菜、手工艺、文艺汇演、杂耍等区域,总体布局形成一道道独特的风景。
附近几十里的群众放下手边的农活,有的一家老小全家出动,有的相约结伴一同前往。大伙在沿途说说笑笑,各自盘算要购买的物品,相互商讨要办的事项,上交流会成为乡亲们一件心情愉悦的幸事!
生产生活资料片区,各类用具轻巧精美,依次摆开,平日里难寻的物件,这里几乎都能找到。男人们挤上前去,蹴在摊位前精心挑选,货比三家,直到买到可心的农具、生活日用品后方才满意地离去。
大姑娘小媳妇则紧盯的是布匹成衣摊位,一边扯着花花布料,一边在自己身上比画,不停地用眼神征求同伴的意见,得到对方的赞许后,反倒羞红了脸,觉着不好意思;有的看中一件款式颜色新颖的成衣在娃娃身上反复比试,左看看,右瞧瞧,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惹得商家直翻白眼,待双方达成一致方才罢休;有的老太太凑在一起,在地摊上寻找纽扣、松紧、顶针、七彩线、芝麻扣等小零碎,不忘扯上几尺各色条子绒、白关布,寻思着给娃娃做双“老虎”棉鞋。这时,娃娃们则耐着性子由大人摆布,眼睛却直勾勾盯着旁边的糖葫芦。
交流会期间,一天两场大戏,西安五一剧团最受百姓热捧。李爱琴的《周仁回府》哭墓一折,把台下观众哭得唏哩哗啦!戏园子人头攒动,挤得水泄不通,戏台上高台教化,劝善惩恶,提袍甩袖,吹胡子瞪眼,秦风秦声秦韵从悦耳的高音喇叭里飘了出来,时而低回婉转,时而高亢激昂。台下观众的感情随着戏情走,对忠臣被害悄悄地抹着眼泪,对奸贼被杀而高兴的拍手称快!百姓看戏,追求的是热闹氛围,享受的是放松心情,回味的是地域文化。
戏台的不远处是马戏团和耍猴的阵地,穿着打扮得花花绿绿的演员跳着、扭着,招揽着观众。娃娃们看不懂老戏,哭着、闹着、缠着大人要看老虎、狮子、大狗熊。当看到小猴子与手执鞭子的耍猴人斗智斗勇,嬉戏打闹,高兴得手舞足蹈,开怀大笑。
主街道东西两旁全是经营特色美食的摊点:金黄色的油糕在油锅里上下翻滚,挺着圆鼓鼓的肚子向人们“挤眉弄眼”;红白相间的甑糕冒着热气,散发着诱人的甜香;回民的墩子腊牛肉,切成薄片在手上打闪,红黄透亮,勾得人馋涎欲滴;醪糟摊位上风箱拉得叭叭响,硕大的铜瓢里,醪糟配上鸡蛋花,香气四溢,让人直咽口水;透亮的凉粉在碗里颤悠悠地晃动,像晶莹的玉,在铁鏊上炒一碗凉粉,撒一把葱花,半条街都飘散着葱香……
其实,乡下的男人,带着媳妇娃娃上交流会,除过购置物件外,也和吃有关。平时在家里粗茶淡饭,省吃俭用,肚里缺油水,借赶集之机,开个荤,解个馋。吃一碟油糕,嚼在嘴里,甜在心里;咥一碗扯面,红亮亮的油辣子让扑实的面条华丽转身,吃得人嘴角流油,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弄一碗羊肉泡馍,吃得狼吞虎咽,吃得尽兴惬意,吃得唇齿留香。吃毕,不忘给老爹老娘带回一份,尽显子女孝道。
夕阳西下,拥挤的人群逐渐散开,人们满载而归,脸上流露着满足的微笑。即使没买东西,光是那种热闹的场面就足以慰藉人心。
每当进入腊月,寺前在农历逢二、六;路井逢一、七;高明逢三、八,均有集会,人们购买蔬菜、置办年货,几乎每隔一天都有集会。特别是寺前腊月廿九的“穷人会”,为家境贫寒的百姓提供便利,深受百姓的青睐!
物资交流会,在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城乡交流,便利群众生产生活,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盛极一时的交流会,逐渐失去了以往的光环,那份赶会的快乐也已经融入时光的年轮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