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日常·思考||“自主升级”背后的逻辑(一)

俗话说最厉害的人,不是现在就很优秀的人,是你每隔一段时间见到他,他又进步了很多的人。

更新迭代的能力,决定了每个人的专业发展速度。

提及反思,我们的思维定势里总觉得,是写来应付领导检查的教学反思之类,匆匆忙忙抄上几句,一交了之,万事大吉。

亦或提及反思,立马瞪圆了双眼,理直气壮地反问“我做得这么辛苦,我为什么要反思?”

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已然成为了脑海中的思维定势,禁锢住了我们的发展。

反思,就像围棋术语里的“复盘”,博弈过后,把刚才的对局再重复一遍,可以有效加深对这盘博弈的印象,检查博弈过程中招法的得失成败,既方便找出双方在对垒攻守过程中的漏洞,也是有效提升自己水平的好办法。

教育需要有效复盘,需要微格分析,需要不断反思。

反思不是检讨,不是对过去工作的全盘否认,而是要有洞察自己状态,并有主动进行调整的能力。

也许你的身边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次优质课过后,你上完了心头没有着落。一次讲座过后讲完了,你对自己是否能够思路清晰表达到位,心中也没有底气,于是我们通常向自己的朋友寻求评价,从别人那里借以观望自己的表现水平,其实这正是反思自评不足的一个细节体现。

反思就是检讨,是自我迭代更新的必要思维路径。

从一直关注的新加坡中了解到,他们举国上下多个行业领域都会一以贯之的检讨不足,在检讨中明得失、求发展,成为了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良药。

在新加坡基础教育的课堂上,你会看到体育课下课前也会带着学生共同反思,回顾自己在本节课的表现和收获,从课堂知识技能的传授,转向自己的表现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回头审视;在教师的评价考核当中,我们会看到期中的检讨,帮助教师回头看,找到自己发展和改进的空间;在大型活动结束的时候,会主动找到优势,厘清问题,为下次的活动找到完善的抓手。

《论语·学而》中提到“吾日三省吾身”,新加坡的检讨,正是这样的“三省吾身”。有效的检讨,成为了民众意见的汇合,通过检讨来进行观念的碰撞,并提出详尽的改进报告,值得称道。

那么,借鉴这样的思维方式,我们又该如何在教育教学生活中运用行之有效的反思,来推动专业发展和思考呢?反思的心理定位与基本步调:

不拘泥于应付领导检查型的反思,首先,需要我们真正的打开心结,敢于敞现,心理上做好如下准备:

1. 敢于真诚面对现实。尝试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不试图掩盖或美化事实。

2. 保持开放的心态与自己、与同事交流。这种开放的心态,不仅要敢于察纳雅言,还要敢于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状态。不完美,才是常态,不是吗?

3. 改变,来自于持续深入地追问。尝试深度思考,追问接二连三的问题,而不是浅尝辄止的“半头思维”状态。

4. 自己要讲真话,并鼓励别人对你讲真话,不要介意别人讲真话。一片赞美声,很和谐,无助于进步。

5. 变阵要快。上次的优点,下次要坚持,上次遇到的陷阱,下次不要忘记绕行。

反思的步骤,不一而足,盘旋在脑海中想一想,属于反思的范畴。认真的圈圈点点,落笔于纸上,坦陈不足,着力精进,属于反思的范畴。群英荟萃,聚焦话题思维碰撞,也属于反思的范畴……

我们可以尝试在多种多样无章法的反思样态中,找到反思的轮廓,试着梳理出这样一些反思的常见步骤:

对照预设目标:对标,不要飘。飘了就显得“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心中有了大目标,泰山压顶不弯腰。强化目标意识,牢记预定值,更容易推进目标的达成。

审视执行效果:自我评估,并不容易,特别容易给自己打高分,打辛苦分,也容易云里雾里看不清自己。审视,既可以是细致的微格分析,复盘拆解过程的自我评估,也可以是来自集体的共同议论和评价。

分析优势不足:分析,不妨从两个维度同时进行,找到“发展点”和“发扬点”。特别应该找到自我优势所在,找到值得坚持的方向,不必遮遮掩掩,寻找自己的优势,也应该拿着放大镜去找啊,这是第一要务。发现短板也很重要,对标寻找改进的具体策略。发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明确调整方向: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日常班级经营,学生需要我们因材施教,面对自我反思诊断时,仍然需要竭力给出明确的方子——那就是解决的策略。策略的明确,就意味着打通了进步的渠道。

优化教育现场:思考的结晶,不用于现场的完善,都是对自己时间最大的辜负。有时候论坛争锋,并不意味着真理越辨越明。你能够努力想清楚、写下来、用下去,改良过的现场,才是对真理有效的验证。

“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这种不断奋起,就是要凭借有效反思的抓手,来洞察自我与主动调适。

反思,为了看到自己的样子,也看到教育本身的样子,逐步洞悉教育的本质。

反思,为了找到逐步完善的路径,考虑优化并逐步改善,努力让同样的错误不再犯。

反思,为了跳出教育看教育,在改善的过程中,总结经验,固化流程,形成能力,以利再战。

反思,就像是教师群体的“精神瑜伽”。反思能力,理应作为一个常态的工作习惯,改变我们传统思维方式下“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行动惯性。用不断的回头看,来触发有效的自我审视,找到最近发展区,推动教育人“自主升级”的速度。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