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长河中,很多人,走着走着就丢了……这本来也很正常。利益,志向,思想信念,其中哪一个有了分歧,都会影响未来各自要走的路。
若只为利益而结合也因为利益而分开,可能是最轻松的,因利益的分开连带双方薄弱友谊的决裂,不会让人感到牵筋动骨的痛,也或许那份友谊原本就不存在。因此,这样的分开最不心痛且决然而然。
可一旦有了感情的卷入,那样的分裂则是很有杀伤力的,往轻了说让人神思恍惚,伤心郁闷;重者整个人则会有抽筋剥皮之痛,任何一呼一吸,风吹草动都会吹痛了自己。那种深深的挫败感和感情的割舍,让人忍不住时时对自己对过去甚至于对人性有一种深深的质疑。
佛洛伊德和荣格,两位心理学大师的决裂给双方带来的情感上的冲击,比我说的还要强烈10倍吧。那是一种对各自秉持的学术观点的捍卫,是各自内心情感和学术立场的坚守,是各自研究方向和个人信仰的终极PK。
而原本,荣格视弗洛伊德为老师为父亲,佛洛伊德视荣格为自己学术理论最有资格的继承人。
要知道,他们俩第一次见面就不知不觉聊了13个小时。相见恨晚,惺惺相惜……
由于反对佛洛伊德将所有问题的症结都指向性,荣格最终放弃了他学术和精神上最崇拜和依赖的佛洛伊德。结果是,一度,他所有的研究都停滞不前,近乎与隐居的生活只有一种模式,做梦,记录,分析……做梦,记录,分析。循环往复,几乎分裂!他说,只有受过伤的心理医生才能治愈他的病人。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北斗七星,照亮了自己心路,放过了自己。
他们之间的分裂,该是纯净的。
只是每个人内心深处方向和观点信念不同罢了,没有同性的嫉妒,没有你高我低之争,没有所谓抬高打压之嫌。仅仅是你认为性是一切的原动力,过去决定了一切,世界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人可以扮演上帝来改变他人的人生轨迹。而我认为人可以看到当下的价值和努力,可以自我并救赎成就自己的幸福。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成为自己原本想成为的那个人。神秘主义或者宗教体验只是科学未曾探到的领域罢了。荣格先走近了一步
他们之间,仅此而已,比一般人的决裂纯净纯粹。
夜深人静,不知道没有月亮的晚上,窗外的皑皑白雪是不是晃瞎了我的心灵,高了自己低了他人……
阿德勒说,我们要放弃因果论,因为你是先走了一个结论和观点,然后才会把对方所有的行为往这个观点里套,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陷入了这样的误区。
但是,一个人的格局就那么大,这是显而易见的。一般的女人,大抵如此,自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