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连自己拥有什么都不知道,就在梦想成功,那真是在做梦!——还原《大学》:人类智慧书

《大学》原文:“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解读之一:“民”是谁?

在传统的《大学》解读中,对”亲民“一词的不同解读,是一场很著名的争议。朱熹把“亲民”解读成“新民”,王阳明坚持“亲民”就是“亲民”。他俩的争议在“亲”字上,对于“民”字的理解是一致的,都认为是人民、民众的意思。

但是,不管是”新民“,还是”亲民“,只要是把”民“理解成“人民、民众”的意思,这种解读都是错的!

那么,这个“民”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通过下图,”完整的我们“结构图中来认识。

“真正的我们”,如果按照道家的说法是真君(思字的上半部分),是”完整的我们“的君主。那么,潜意识、前意识、外在人体上的意识,内在身体上的意识,这些,就都是这个君主的“民”。亲民的“民”指的是这些意识。与现实世界中的人民、民众一点关系都没有。

换个角度来看,在古文中“民”并不是一种特指,而是一种与“君”相对应的关系,“民”的定义随着“君”的定义的变化而变化。

解读之二:“民”为什么要“亲”?

如果说解读《大学》需要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就是“亲民”。这把钥匙的关键就是“亲”!《大学》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如何“亲民”展开的。

那么,这个“亲”是什么意思呢?

这个“亲”字是【向内感知】的意思!

《大学》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训练“动态入定”的方法。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人的外在形体没有任何要求,全部针对内在心智系统进行训练。所以,这种训练策略决定了:

【向内感知】是《大学》这种训练方式最基本、最主要的手段

解读之三:“亲民”的终极目标“至善”

“亲”并不是简单的“向内感知”,而是在“亲民”的过程中,让那些“民”:重叠人体上的两个意识,前意识、潜意识,都达到各自最完善的状态。

这就是“止于至善”的意思。

“至于至善”以后,心智系统就从第一套转换到了第二套,我们就能进入到“动态入定”的状态。

《大学》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用现代汉语来表达的意思是:“动态入定”的训练要点就在于,心智系统的装换。要让心智系统转换,必须向内感知重叠人体上的意识以及潜意识、前意识,让这些意识们达到各自最完善的状态,达到了,就是“动态入定”的状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