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节,首先阐述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这一现象其实是很正常而自然的。的确,冲突并不一定是坏的,父母有父母的需求,孩子也有孩子的需求,一个屋檐下生活,冲突是难免的。但是如何看待这样的冲突,以及如何去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还是很值得探讨和思考的。冲突不一定是坏事,它在任何一种人际关系中都是真实存在的。家庭中的冲突,一旦被公开地表达,并被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所接受的,其影响对孩子来说选比大多数父母想象得更为健康。这点,我觉得对于中国家庭来说,的确比较难做到,我们在面对父母时,大多都不太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需求,因为可能在老人看来,这就是“不孝”,其实这种思想还挺有问题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正面管教中的“家庭会议”,不太容易能被老年人所接受的原因吧!
这一章主要通过一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对质,来呈现出不可避免的亲子冲突发生时,最常出现的两种处理方法及结果,第一种是父母通过权威,使用权利(惩罚)进行威胁,使得孩子屈服,父母赢得权利之战,也被称为第一法。而第二种是孩子使用权利(撒泼打浑)赢得父母,父母输掉权利之争,此为第二法。
接着作者又详细地阐述第一法和第二法为何无效。在阅读作者呈现出来的父母与孩子冲突时的对话案例,其实多多少少还能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自己是孩子时,父母如何用第一法使得我们屈服,我当时的委屈怨恨。或者自己作为父母,当孩子用哭闹法想要达到需求时,我却也想去妥协。当然也有用第一法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因此,读完这一章,更想知道除了这两种方法,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来处理亲子冲突。
一些书摘:
1.第一法和第二法具有相似性,尽管他们的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在这两种方法中,每个人都希望达到自己的目的,并试图说服另一个人接受它。每个人的态度都是“我想达到我的目的,我要为它而战。”在第一法中,父母是不体谅别人的,不尊重孩子的需求。在第二法中,孩子是不体谅别人的,不尊重父母的需求。在这两种方法中都有一个人感觉被挫败,通常迁怒于造成他失败的另一个人。这两种方法都涉及权力斗争,对手会为了获胜而不惜使用他们的权利。
2.使用第一法来解决冲突的父母,其赢取的“胜利”会付出很大的代价。第一法的后果是可以预测的——孩子没有什么执行这个解决方案的动力,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恨,父母在执行解决方案时会遇到困难,孩子没有发展自律精神(内心导向的、自发的、负责任的行为)的机会。另一个沉重的代价是:他们渐渐的不得不花大量时间,来执行他们的决定,检查孩子的执行情况,唠叨、提醒、督促。
3.第二法的孩子(即孩子总是胜利,父母总是失败的家庭。)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说气人的抗议的话。这些孩子常常是野性难训驯,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冲动任性的。他们知道自己的需求比任何人的需求都重要。他们也常常缺乏对自己行为的内在控制力,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却又苛求他人的人。他们常常不尊重他人的财产和感情,常常在同辈关系中遇到困难。常常在适应学校的时候遇到困难。常常会对父母的爱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