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这么被好故事圈套的

深夜看完《我不是药神》电影回来,我发表了一通关于药品专利保护的言论,老婆却不乐意了。她说,道理谁不知道,可是为何要把我从情绪的漩涡里这么快拉出来呢?好不容易有一部好电影,可以好好宣泄一下。

我笃定电影背后复杂的专利保护逻辑,她还不太明白。我表示,首先明白这些复杂的逻辑之后才能更好的理解电影背后的情节和剧幕。懂得了复杂,才能看得懂平衡。

可是平衡真就好吗?

对观影的人来说,看到了背后的逻辑,让情绪克制在理性的状态,便失去了那种自然的宣泄感。若是什么也不懂,只是伴随着故事情节,随波逐流,畅快的哭一场或者笑一场,这难道不正是看电影的乐趣?

一个是看编剧的逻辑,一个看的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

然而,电影里的故事终究是被艺术化了的,是虚构的,是编剧刻意构思出来的。他们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情节,拼块了一段有逻辑的故事。导演用有限的镜头,去传递他处心积虑的目的,共情观众。

是的,他们的作品,就是让你的情绪宣泄的。好的作品,能够让你放下防御,心甘情愿深陷他们的圈套。

那么,他们,编剧和导演,在打造作品时,感情是平衡的,还是带有倾向的?

我原本以为是平衡的。我们在读一本小说,作者本人一定用平衡的心,有意的引导读者进入他构思的圈套。可是,当作者本人不带有感情倾向,他的作品如何能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

读者是聪明的,他们不会心甘情愿的承认,被套路了。

何况,作者本人,如果情绪波澜不惊,如何写出把自己感动了的作品?

作者不要自己觉得自己的作品牛逼,而是要让他的读者感觉到牛逼。那么最简单的方式,不就是把自己也当成读者,写出一些让作者本人也情绪激昂作品来。用相同的感情,带给同质感情人群的共情。让那些和你一样的为你的文字感到狂热。而那些反对的,同样也会投射情绪。

这是一种什么逻辑呢?

再深度的作品,都是要去响应读者的感情,作者首先需要宣泄他自己的情感倾向。如果感情不偏不倚,那作品就是一杯白开水。爱你的人不会更爱,不爱的人更不会爱,便失去了关注。

好了,如果真这么大胆的表达感情偏向,是不容易的。

写作者,喜欢把自己的感情绷住,不想那么快的让人看到他的倾向。如果赤裸裸的表达了,不喜欢的人,早就看不下去了。喜欢的人,又因为表达的过于赤裸,不愿意接受。

绷住,又不赤露的宣泄出来。就需要技巧了。最简单的技巧就是,只是去讲好一个故事。故事背后的感情逻辑、偏向,让读者自己去体会。这,岂不是还是平衡的状态去写故事?

看来,讲故事的时候,既要带有明显的感情偏向,又要很平衡的宣泄出来。

我们看好作品的时候,便是在被这种讲故事的逻辑给圈套了。

-end-


作者:曹涛,互联网追风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瑜伽中的冥想与中国的打坐有一曲同工之处。两者都是教大家放松心情,不去多想,从现实情况中暂时跳出来,放空自己的大脑,...
    May顾玮玮阅读 1,300评论 2 1
  • 波翠鸟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鸟儿,但它们却不是没有因为美丽而闻名,波翠鸟是一种小鸟,自身也就只有五六厘米长,波翠鸟垒的窝...
    妖玖玖阅读 2,939评论 3 1
  • 今天,我和妈妈还有聂明义去图书馆看书了。我看了《动物大百科》、《动物国王》、《外星来的动物》。我们还买了有一本名叫...
    追梦的小蜜蜂阅读 1,150评论 0 0
  • 001思维方式与个人的认知水平有关,有的是就事论事,有的人甚至会陷入问题里面。横向思维是打破常规逻辑,创新的一种思...
    JX_翔宝阅读 90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