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乱臣:治乱之臣。才难:人才难得。
8.21:子曰:“禹,吾无间①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注①:“间”也作“閒”,见《论语集释》。
【 译 文】
8.20 舜有五个能人而使天下大治,武王说:“我有十个贤才。”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的吗?尧、舜、武王时期,人才最多,但也不过如此,武王的十个贤人中还有一个女性。周文王掌握着国家三分之二的面积,却仍然服从中央的领导。他的品德,真算至高无上了。”
8.21 孔子说:“禹,无可挑剔。他自己粗茶淡饭,而祭品却很丰盛;自己衣服朴素,而祭服却很华美美;自己宫殿简陋,却尽力兴修水利。禹,无可挑剔。”
精 华 解 读
吾无间然矣:舍己为人可谓圣
孔子提到禹时说,他自己吃穿住都不讲究,甚至可以说是艰苦,可是在国家大事上从没含糊过,这样的人当然配得上“圣人”的称号。我们可能不会成为圣人,但却可以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我们才会觉得生活充实,烦恼减少。推荐你读《自卑与超越》
课 后 思 考
乐于助人的“乐”在哪里?为什么帮助他人会让自己也变得快乐?说说你的见解吧!
【原文】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9.2: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 文】
9.1 孔子很少谈论私利(偶尔谈到也是持否定态度),他比较愿意讨论的话题是“命运”和“仁道”。
9.2 达巷里有人说:“孔子真是伟大啊!学问广博,可惜没有使他树立名声的专长。”孔子听了这话,对弟子们说:“我的专长是什么呢?是驾马车呢,还是当射箭手呢?我还是选择驾马车吧!”
精 华 解 读
吾何执:把人生活成一部作品!
今天我们尊孔子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但在当时,孔子可没有这些“头衔”。而且达巷党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孔子很可能也是没有官职的状态。所以即使是精通六艺、桃李满天下的孔子,也会有“无所成名”的尴尬。相信今天仍旧有这种尴尬的人不在少数:看似博学多才,但似乎没有一个“头衔”或者“职称”能对外介绍自己。但是如果能把人生当成一场“无限的游戏”,不受头衔所困,勇于且乐于探索自己想探索的领域,不断体会纯粹求知的乐趣,你的人生本身就是一部作品了,还要头衔干吗呢?推荐你读《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课 后 思 考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都是有限的,所以你会选择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可能并不精通),还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精进呢?说说你的理由吧!
【感悟】
1.“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该句称颂周之德。《论语》有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自要站好自己的位置。
不居功自傲。《道德经》有句话“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人要有信仰和追求。为了信仰,可以牺牲个人利益,舍己为人,牺牲小我成就大我。
乐于助人的“乐”在哪里?为什么帮助他人会让自己也变得快乐?《道德经》有句话说得好“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
3.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很少谈论私利(偶尔谈到也是持否定态度),他比较愿意讨论的话题是“命运”和“仁道”。
给我们的人生带来最大驱动力的绝对不是利,正如《孟子》所讲,“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命与仁才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驱动力。命是使命,宿命,天命。当我们用使命驱动,追求成为一个志士仁人时,才能走的更远。人生似一场无限游戏,你一边追求难以达到的境界,一边享受这个变化的过程。
我们对于仁的这个境界,叫做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们一直有个目标可以追求,仁是我们的责任理想,命是我们的使命和天命。
4.博学而无所成名。我们是应选择广泛地涉猎各个领域的知识(但可能并不精通),还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的精进呢?这要看个人从事的工作性质和自身追求。
不为名利所累,不受头衔所困,勇于且乐于探索自己想探索的领域,不断体会纯粹求知的乐趣,这就是自身的价值,人生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