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其实是回来做自己 —蒋勋
最近一段时间,周围的各个小圈子掀起了一场学习蒋勋的“蒋勋热”无论是互联网还是某些团体都成立了蒋勋“美学会”“书友会”。至于蒋勋的美学为什么会这样受欢迎,我想有以下两点:其一蒋勋自身非常高的美学素养。其二面对日趋加重的生活压力和环境恶化人们的心灵世界更需要一种美的滋养。因此,他成为了“美的布道者”。成为了林青霞的半颗“安眠药”。
也许有人会问:什么是美?朱光潜曾说过:美感经验是形象的直觉,美就是事物呈现形象于直觉时的特质。
那么,以下我将从生活、文学、艺术三方面谈一谈蒋勋的美学世界。
第一次接触到蒋勋是在他的《孤独六讲》和《生活十讲》这两本书中,中国的儒家文化向来是最不愿谈论孤独的。然而在《孤独六讲》他却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蒋勋极力叙说要回到自身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与自己对话,这样的生命走出去才不会慌张。所以孤独也是一种美的体现。而《生活十讲》则是选取了生活中的十个方面阐述他的独特见解,使我们从内心拿掉一些东西,进而接近于美。例如,教育方面如今的一切都在商品化,教育也在商品化,分数和人格的发展绝对是两回事,知识完全不等于智慧,也没有办法转换成智慧。你的心若不想被物质塞满就要让美感走向一朵美丽的花,走向一片茂盛的森林。所以,内心的丰富与否,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来源于一种对美的耐心。
物质和人文是两个极端,文学的滋养使生活不再枯燥。
蒋勋看红楼梦超过三十遍,他在总结美的同时,通过他让我对女性的价值肃然起敬。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也许都能从红楼梦中找到相似的人物,但每个人的性格又不是单一的,或许一个人身上既有宝玉的多情,又有黛玉的自怜,可能还会有薛蟠的呆气。蒋勋的讲解让我认识到《红楼梦》的美美在它是一部反世俗的书,写过的人物都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蒋勋在解读唐诗宋词方面也加入了很多的美学成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唐代白居易的《花非花》。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觉得生命不是那么清楚,也不是那么确定,对生命有一种幻灭,有一种怅然,一种对华丽不可把握的感觉,也许是在讲青春。
宋词中有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两句诗感伤与温暖并存其实是在讲生命里两个不同的状态,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不完全。你的生命常处在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之间。
文学的美来源于个人对情感的表达和体会,文学并不枯燥,它可以使一个人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艺术和美育给人以解放和自由,第一是本能冲动和情感的解放。其次是眼界的解放。最后是自然限制的解放。艺术最需要的是一颗良心。蒋勋探讨过中国美术史和西洋美术史,中外作家由于技法和情感的不同,展现出的意境之美也各有特点。俗话说“境由心造”它所提升的是我们内在的灵魂品质。蒋勋是诗人,也是画家他用自己良心在传播美,传播艺术。
现在年轻人经常传颂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想面对生活的压力或琐碎,我们非常有必要时常停驻一下,看一看田野中盛放的花,空中飞舞的蒲公英,还有蓝天上的白云,尽量回到那个本真的我。
所以啊,美,这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