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关系时,
你是否总是不自觉地讨好,以别人的要求和感受为先;
你是否习惯了一步一步地退让,自我边界被侵犯;
你是否无法释放出自己的攻击性,难以应付冲突;
你是否建立不了深度关系,总是被孤立?
作为女性,我们这一生面对着非常多的课题:
成长过程中,如何接纳自我,懂得自尊自爱?
在原生家庭中,如何摆脱被控制,追求个人价值?
结婚后,如何处理好关系,平衡家庭与事业?
生娃后,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养出幸福感满满的孩子?
很多人也在经历这一切的过程中感到劳累和痛苦:
为了家庭环境而感到失望想自我放弃;
为失恋或是大龄未婚而纠结神伤;
为夫妻间的貌合神离而伤心;
也会为中年后的亲子关系、年龄危机,而感到焦虑。
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中。
人际关系对于你来说,是否像走钢索一样战战兢兢?你是否习惯性讨好,不敢表达拒绝;总是付出、牺牲,但却不被珍惜;想被人依赖、关怀,但始终无法走入深度的关系?
如果你经常被此困扰,别急着归因于“性格”,你可能只是还没有真正和自己发生关联。
每个人从出生那一刻起便生活在各种关系中,我们都从关系中诞生,在关系中成长、成熟,继而去构建关系、影响关系。一个人的心理困扰诞生于关系,也可以在关系中得到疗愈。
我们之所以成为今天的自己,也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形成的。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人的关系都始源于原生家庭,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有时会影响每个人一生。
成长岁月中,我们渴望与他人建立深度的联结,也想要在关系中更好地成为自己。可体验和探索旅途总是充满荆棘,在独自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会感到失望、沮丧、不被理解。
诸如,小时候总被父母忽略的人,长大后在关系中缺乏安全感;幼年时一直被苛责对待的个体,成年后特别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童年时期在家庭中受过创伤的人,有了孩子后,也将这种糟糕的关系模式无意识地延续到下一代;
虽然原生家庭带给了很多人痛苦和影响,但这并不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僵局。
《亲密关系》一书中曾说道:“最大的孤独,是明明你已经在一段亲密关系里,却感受到最陌生的距离。”
是什么让人在关系中产生格格不入的感觉呢?答案是:不信任。
生活中,一切正常的人际交往关系,都需要信任为基础才可以维系下去,而亲密关系则需要更多的信任。
维持一段有深度的亲密关系不仅需要对方付出,也需要满足对方的需求,信任就是最基本的需求。只有给予对方足够的安全感,亲密关系中的信任感才会变得越来越可靠。
当一个人对这个世界、对他人有足够的信任感时,内心会感觉到踏实、安定。而如果一个人缺乏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信任感时,内心便无法安定,也会时常处于焦虑、猜疑之中,孤独、无助的感觉也会如影随形。
信任感对关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信任感与安全感也是密切相关的。越是亲密的关系,对一个内在安全感的考验便越大,安全感的缺乏,也会导致在亲密关系中出现危机。
有人说“不被爱的基因,会代代相传。”
总是和伴侣争吵的人,通常也有一对针锋相对的父母;无法走进亲密关系的人,也无法从他人身上看到安全的依恋;
不同的原生家庭,不同的成长环境,形成了不同的关系模式。
对于那些无法提供安全感、稳定感和信任感的家庭中长大的人而言,他们在关系中也常常感到不安全、担心随时会失去、难以交付真心。
当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受挫时,也更容易产生“我是不被爱的,我不配拥有好的关系”的消极想法,并且会对自我产生怀疑。在这样的困惑中,他们同时也错失了很多机会和感情发生的可能。
原生家庭的影响并不会持续终生,只要你想做出改变。
当你的大脑能学会将过去的生活状态,与新的境遇加以区分并给你的关系带来更多的启发,从而收获属于自己的新生命。
在岁月中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适应与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也总会遇到挫折和不如意,导致我们身心的创伤和内心的自卑。这些创伤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被我们带入到与他人的关系中,带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穿越创伤是为了我们的重生。
美国著名存在心理疗法及团体治疗大师欧文·亚隆说过:“团体是人际关系的实验室,是探索人际关系的绝佳选择。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
如果你总是陷入关系的迷雾,最好的方式便是进入到团体中,一起去看清关系的运行方式,实现个人内在成长。
在关系里产生的问题,一定要进入到关系当中去,才能够修通;团体则提供给了大家这样一个安全的环境,将关系再现,从而让自己的关系得到真正的改变。
当我们在一个持续性的自我探索、自我体验和自我觉察的成长小组中,我们将感受到一个安全、温暖、抱持、平等、尊重的心理空间,并在这过程中重新看见更具生机的涵容与发展的空间。
在这里,你可以看清潜意识如何影响亲密关系并澄清你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彼此聆听、感受、觉察,获得彼此不带评判的互动与支持,一起探索情感困惑的背后真正发生的东西,助你实现自我空间的扩容与节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