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否真被美国「卡了脖子」?

摘要 /Summary/

生命科学研究工具行业,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2020 年,新冠检测和相关检测试剂盒,让本行业从幕后走向前台,彰显出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竞争的战略价值。

然而,除了新冠检测外,由于历史原因,其他产品的市场份额被进口品牌高度垄断,国内生物相关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受阻。

近年来,国产品牌迅速崛起,为本行业国产品牌创造了非常利好的国内外环境,开始具备和进口品牌掰手腕的能力。

美国对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持续打压,从 2019 年开始不断有国内生物机构(比如华大基因)被列入禁运清单,2020 年 10 月中山大学及附属医院被禁运,着实让国内实验室愈发感到焦虑。加上国外新冠疫情并没有有效控制,采购进口品牌遇到货期延长,甚至断货,似乎中国生物科学研究被美国卡住七寸,动弹不得。

是真的「山雨欲来风满楼」,还是「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呢?

我们是真的被美国卡脖子吗?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1   新冠疫情前市场概况及背后含义

根据国内某著名平台脱敏数据,该平台上 2019 年度销售数量前 100 名的货号来看,77 个货号是试剂,23 个是耗材。

我们先分析这些原始数据,然后思考数据背后的含义。

1、试剂方面:美国品牌高度垄断

1)77 个试剂货号所属的品牌国籍(中美合资,各算 0.5):

美国 57.5 个(75%)

中国 9.5 个(12.3%)

日本 5 个

德国 3 个

瑞士 1 个

阿根廷 1 个

因为德国 Merck 收购了美国 Sigma 公司和 Millipore 公司,瑞士 Roche 收购了美国 Kapa,如果算上 Sigma 和 Millipore 的 3 个货号和 Kapa 的 1 个货号,那么美国品牌的真实覆盖度高达 80%。

2)品牌在具体试剂品类中的分布:美国品牌几乎遍布每个品类,全面开花;而中国品牌只分布在细胞培养方面(5.5/77) 和核酸提取(4/77),其他方面没有国产品牌分布。

3) 品类单价和总价分析:中国品牌所占有的 9.5 个货号,都是属于技术含量非常低的培养基类产品,订单数量比较大,但是总价非常低。

从这些角度,很容易得到一个论断:中国生物科研活动基本依赖美国品牌,严重受制

2、耗材方面:全面被美国品牌围剿

非常不幸,23 个耗材货号都属于美国品牌(Merck 收购了 Millipore),进一步加强了这个论断:美国几乎掌握着中国生物科研的命脉。

3、产品的技术含量方面:鲜有入围

77 个试剂产品中有 74 个国产品牌能做,23 种耗材集中在常规移液、细胞培养和 qPCR 压膜方面,国产品牌也都能做,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是国产品牌真的一点不如美国吗?

77 种试剂主要集中在六大应用方面:

反转录和 qPCR 检测: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

超保真扩增、克隆、转染: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

细胞培养基和血清:5.5 个货号是国产品牌,其他货号技术国产品牌都能掌握,不难。除了血清中国的血源分散没有优势外,其他都不难。

核酸提取和纯化:4 个货号是国产品牌,其他货号技术国产品牌都能掌握,不难。

NGS 测序(不是建库):有 3 个货号目前是 illumina 独家专利产品,国产品牌还没能够破解。

蛋白表达和功能检测:这些技术国产品牌都已经掌握,但是没有一个国产品牌入围。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科研系统对美国品牌的高度依赖,不是技术依赖,而是品牌依赖,是长期的品牌认知和使用习惯所致,亟需国内实验室给国产品牌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以及科研机构管理部门的国产化支持,长久而言,国产品牌才是中国生物的坚实支撑。


2  疫情前国产品牌发展历史和限制因素

2020 年疫情以前,「低小矮」是国产企业的标志

「低」指的是技术水平低,低水平重复;

「小」指的是公司规模小市场占有率小;

「矮」指的是品牌知名度低,客户不认可,没有品牌溢价。

除了「起步晚,步步晚」导致不断加大和进口品牌的差距,还存在几个外部因素,导致行业发展缓慢:

行业发展初期:企业研发投入小、分散,生产能力重复建设;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力弱;品牌弱小,价格战普遍,利润空间有限。

品牌习惯: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国外的受教育及工作习惯,回国后,因担心试验的重复结果,不敢贸然换试剂。实验的延续性、实验室标准化操作流程,通常是以进口品牌试剂作为参考,不好更换 protocol。

论文应用率:很多国外顶杂志接受使用欧美国家的试剂得到的结果,经常质疑其他国家生物试剂的结果。使得很多实验室在做预实验或者初步实验的时候用国产试剂,而真正到了发表文章的结果时用进口试剂来重复,最后发表文章都写进口品牌。这就导致国产产品论文应用率低或者在主流期刊发表机会少。

品牌偏见:使用国产品牌,遇到批间差异、批次不稳定、某次实验不成功,导致对整个国产品牌的不信任。这点在科研抗体领域尤其突出。

采购平台化后马太效应:近两年生物科研工具行业从商环境的最大变化就是平台化,小品牌的市场投入有限,大品牌利用资源优势完成市场份额的占领,新的国产品牌崛起困难重重!


3  后疫情时代国产崛起势不可挡

先讲一个关于分子生物学最常见的产品「2x TaqPCR mix」的小故事:2000 年 Takara 最先推出,2002 年国产品牌天为时代也推出相应产品,抵御 Takara 的高价垄断,后面陆续有全式金、康为、康润、擎科、翊圣、聚合美等新品牌不断开发推出更快更强的 PCR mix。

尽管该产品价格从最初 150 元 1 mL 到现在的 10 元 1 mL,但是让每个实验室都能用得起,从而把整体市场量扩大了上万倍。因为常年价格战厮杀,mix 市场几乎看不到进口品牌。

中国品牌的制造成本优势非常明显,加上质量管理,品牌打造不断升级,类似的分子生物学试剂,比如上文所述 qPCRmix,RT-PCRmix,无缝克隆 mix 等等。

五年前,我们就预见了国产崛起和进口替代是个必然的趋势!2020 年新冠疫情,更是给了本行业国产品牌得到极好的发展壮大机会。新冠疫情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 qPCR 核酸检测是确诊新冠的金标准。

本行业技术从实验室到检验科,一步之遥,一证之遥!风险资本也看到了巨大价值,纷纷挖掘其他爆发技术或者可投赛道,二级市场新冠检测相关的股票不断翻番。国产品牌砥砺前行 15 年,终于等到了爆发期。

头部企业即将上市成功,散兵游勇变成了行业正规军,和进口品牌的斗争也从游击战进入阵地战。这将深刻改变行业的游戏规则,改变行业的未来! 

我们再次呼吁国产品牌同行:在信念上,坚信全球生物科研工具行业的制造转移到中国是必然趋势;在研发上,加大投入,坚持点单突破;生产上当好「匠人」,逐步形成规模化;在品牌营销上,做好市场推广、呼吁多方力量支持,全力打造真正的大品牌。属于我们的春天终于到来,拥抱这美好的春天!


作者:李林川(北京聚合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首发:丁香通微信服务号

申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限于所从事的分子生物学领域交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