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决定要自我提升的时候,应该学什么、怎样学才能确保进步且迅速呢?这其中涉及到知识管理范畴。那什么是知识?如何管理知识?为什么有些知识会比另一些知识有着更强大的力量?如何能够让我们像熔炉一样,能不断熔化凝炼外界的知识来结出自己的金丹?如何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做到四两拨千斤?
针对这些问题,作者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思考归纳汇总,提出了一套框架体系并形成了本书。整本书体系完整、内容真诚、分析深刻独到,通读下来让我有种豁然开朗、看到一片新天地的感受,即便是现在二刷也依然觉得很受用。
书中经典句子太多了,加上内容又充实。我准备分三次完成回顾和分享(整体分为:知识管理为什么重要?怎么发现临界知识?有哪些临界知识,应该怎么用?)。这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再次加深理解,一方面也是为了确保分享时核心内容不会被我筛掉了。
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第一个是数据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所谈论的知识管理更多是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
第二个是信息管理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注的是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第三个是底层规律的维度。在这个维度上,我们关心的不仅仅是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更关心自己的认知深度。
什么是知识?
只有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
如果你看了一篇文章之后点头称是,然后生活照旧,那么这篇文章和其他所有类似文章一样,都只是一个信息。只有你看完一篇文章、了解一个观点之后,受到启发,改进了思考问题的方式或者做事的方法,这个信息才是知识。
“知乎”上的文章,如果你不去阅读,它就只是一些数据;而当你阅读了内容之后,它就成了信息;但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
什么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套用了核物理学中的一个名词——临界质量。临界质量是指要产生核爆炸需要的裂变材料质量,只有突破这一临界值,才能产生惊人的核爆炸。与此相似,有些知识也能够发生裂变,可以对我们生活的很多方面进行指导。而当你储备的临界知识达到一定量的时候,就会产生惊人的威力(查理·芒格称之为lollapalooza效应,即“叠加放大”效应)。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
为什么大多数人看起来很努力,但总是是原地打转?为什么有些人却能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我们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忽略了真正重要的“认知效率”。
什么是技术效率?什么是认知效率?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那就是在努力提升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每个新问题都要学习新知识。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案的底层规律,能够让我们认清楚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那我们就是在提升认知效率。我们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一直无法提升,就是因为我们掉进了追逐技术效率的游戏圈套:我们越努力,跑得越快,要学习的新知识就越多。而这,让我们陷入了学习的“老鼠赛道”。在老鼠赛道中,我们看起来一直在努力,可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20%的知识比80%的知识更有用,我们要做的是花80%的时间,用在这20%的关键问题上,而不是平均地把时间花在各种知识上。
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
想要做到极致,不是说只学某个专业的知识就够了,也不是简单地这也学学,那也学学,而是要学习与解决某一类问题相关的所有核心能力。例如,一个市场营销的问题,背后往往涉及法律、政治、历史和文化的因素,这些对于一个市场营销人员来说通常都是“无用”的知识。
然而,各种表面上看起来“无用”的不相干知识,最后在底层都会联系起来。一旦你理解了这一点,就找到了知识一通百通的突破口。一旦你的研究深度达到底层规律的层面,表面上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都会在底层盘根错节地联系起来。而将这些“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的,正是我们说的“临界知识”。
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能力,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
(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
(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
(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所谓公共基础课,就是我们每个人每天用到的执行能力,比如时间管理、资料保存、商务礼仪、沟通谈判等等。
专业必修课,就是我们所选定的专业方向。正如前面说的,这个专业不是指学校划分的专业,而是指能够打完整战役、解决系统问题的能力。
而通用必修课,就是要掌握临界知识,认知事物更加底层的结构与规律。我们经营的领域是如何产生的?影响这个领域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有哪些规律会普遍地影响这些事物?这就像在深刻理解一场战役为什么爆发,会以什么样的脉络发展,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一样。
从临界知识的角度再看我们该学哪些知识,就会发现:这些看起来“无用”的知识,可能会在战略层面上为我们发挥“大用”。
看完了知识管理为什么重要之后,你也许已经摩拳擦掌,想要发掘自己的临界知识了,而这就涉及到如何读书的问题了。让我们再进一步,看看作者关于读书提供了哪些可行的实践吧。
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这一点我很有感触,为了掌握知识我们会去读很多书,可除了零碎摘抄以外很少会有其他思考,时间久了再回头看的时候,只剩下只言片语的句子或者一些模糊的感受了,确实有那种“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觉。作者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剖析之后得出结论:读书的方法有问题!进而给出了如下的解决方案。
读书方法的升级:
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放慢速度:
让读书事半功倍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从读书到发现临界知识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
在读书时既不追求数量,也不要求读完。
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们熟悉的知识?我们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结束语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新的一年,希望我们从好好学习开始,绘制自己的梦想蓝图,寻找适合自己的临界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应用它们乘风破浪披荆斩棘,一步一个脚印,朝着梦想前行。
注:配图来自《好好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