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 星期六 雨
近年来,医院整合已成为医疗领域一个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作为一名妇幼保健院的管理者,我对这一变化感受尤为深切。昨晚和秭归县妇幼保健院一位大姐聊天时,她提到她们县妇幼保健院已经合并到县人民医院,宜昌市下面多个县也是如此,鄂州等地也有类似情况。这让我回想起2019年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进修的经历——当时那还是一家独立运营的三甲专科医院,而今年,它已与杭州市儿童医院整合,组建为新的杭州市妇幼保健院。这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更反映了医疗资源配置正在经历一场深刻而广泛的调整。
这种整合不是孤立发生的。从全国范围看,无论是在县域层面妇幼保健院并入人民医院,还是城市中专科医院之间的合并重组,类似的案例越来越多。尤其伴随生育率下降,妇产、儿童类专科医院的服务需求有所变化,资源整合成为提升运营效率、避免重复投入的重要方式。例如杭州市妇产科医院虽规模不小、服务能力突出,但与儿童医院整合后,能更好地实现妇女儿童全周期健康服务的无缝衔接,提高区域专科医疗资源的整体效能。
推动医院整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策层面,国家近年来持续推动医联体、医共体建设,鼓励医疗资源集约化、集团化发展,目的是打破以往医疗机构之间各自为政、资源分散的局面。比如县域医共体模式,就是以县级医院为龙头,整合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构建分级诊疗、上下联动的一体化服务网络。这类政策为医院整合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和支持。。K
经济压力也是一个现实因素。不少县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运营困难,甚至面临亏损。合并或加入医疗集团,可以借助大医院的技术、品牌和管理经验,改善运营状况,减少低水平竞争和设备重复建设。而从患者角度看,整合有助于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减少因本地医疗水平不足而不得不外转就医的情况。
更深一层看,医疗体系内部的结构性需求也在推动整合。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院本身功能定位就不同:三甲医院侧重疑难重症,二级医院和基层机构更多承担常见病、慢性病管理。整合可以促进彼此互补,形成分工协作机制。比如大型医院通过对口支援、技术输出带动基层发展,基层则能为上级医院分流患者、提供康复护理服务,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
当然,医院整合绝不是简单地挂一块新牌子,而是涉及管理、文化、人员、信息系统等多方面的深度融合。不同机构有各自的历史沿革、运行习惯和文化氛围,整合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品牌统一、人员编制、薪酬绩效等敏感问题,这些都考验管理者的智慧和耐心。许多整合案例中,采用“渐进式”策略——先保留原有品牌、逐步推动管理一体化,再实现深度融合,往往是更为稳妥的做法。
从我们妇幼保健机构的角度看,整合既带来机遇,也伴随挑战。机遇在于,借助综合医院或大型医疗集团的支持,我们可以快速提升专科能力、弥补管理短板,为妇女儿童提供更全面、连续的医疗保健服务。而挑战则在于,如何保持妇幼专科特色不被稀释、如何在整合中找准定位、如何真正实现资源互补而非简单合并。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并不一定意味着“谁吞并谁”,而是根据区域实际和群众需求,选择合适的合作模式。有的地方实行紧密型整合,实现人财物统一管理;有的则采取松散型协作,侧重技术共享和双向转诊。但不管形式如何,关键是要以患者受益为中心,以提升区域卫生整体绩效为目标。
作为一名管理者,我深切体会到,医院整合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它要求我们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从区域健康大局出发,理性看待资源配置,在合作中谋求发展。这不仅关乎机构生存,更关系到如何持续为群众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说到底,医疗资源整合是发展必然,更是时代要求。唯有主动适应、把握趋势,才能在变革中赢得先机,为百姓健康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