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 Vue 的理解?
根据官方说法,Vue 是一套用于构建用户界面的渐进式框架。Vue 的设计受到了 MVVM 的启发。Vue 的两个核心是数据驱动和组件系统。
但我为什么使用 Vue,有以下几个原因:
Vue 对于前端初学者比较友好。一个 Vue 文件的结构和原生 HTML 保持了高度相似,分为静态页面,用于放置 html 标签,和 script,用于处理用户操作和业务逻辑,最后是 style 样式,用于书写 CSS 代码,这种写法可以让初学者感到习惯。
其次,Vue 提供了许多 JS 定制化的操作,比如 v-bind 和事件监听的 @ 符号,开发者可以直接使用,从而减少一些重复代码的书写。
最后,就是 Vue 提供一套高效的响应式的系统用于更新 DOM,可以让开发者专注于处理业务而非技术实现。
什么是 MVVM,可以介绍一下吗?
MVVM,即 Model–View–ViewModel,是一种软件架构模式。
-
Model即模型,是指代表真实状态内容的领域模型(面向对象),或指代表内容的数据访问层(以数据为中心)。
-
View即视图,是用户在屏幕上看到的结构、布局和外观(UI)。
-
ViewModel即视图模型,是暴露公共属性和命令的视图的抽象。用于把
Model和View关联起来。ViewModel负责把Model的数据同步到View显示出来,还负责把View的修改同步回Model。

在 MVVM 架构下,View 和 Model 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 ViewModel 进行交互,Model 和 ViewModel 之间的交互是双向的,View 数据的变化会同步到 Model 中,而 Model 数据的变化也会立即反应到 View 上。
因此开发者只需关注业务逻辑,不需要手动操作 DOM,不需要关注数据状态的同步问题,复杂的数据状态维护完全由 MVVM 来统一管理。
Vue 是如何实现数据双向绑定的?
Vue 实现数据双向绑定主要是采用数据劫持结合发布者-订阅者模式的方式。具体实现就是整合 Observer,Compiler 和 Watcher 三者。
-
Observer
观察者。Vue 通过 Observer 对数据对象的所有属性进行监听,当把一个普通对象传给 Vue 实例的
data选项时,Observer 将遍历它的所有属性,并为其添加getter和setter。getter将收集此属性所有的订阅者,setter将在属性发生变动的时候,重新为此属性赋值,并通知订阅者调用其对应的更新函数。在 Vue 2 中是通过 ES5 的
Object.defineProperty()方法实现。在 Vue 3 中是通过 ES6 的
new Proxy()实现的。 -
Compiler
模板编译器。它的作用是对每个元素节点的指令
v-和模板语法{{}}进行扫描,替换对应的真实数据,或绑定相应的事件函数。 -
Watcher
发布者/订阅者。Watcher 作为连接 Observer 和 Compiler 的桥梁,能够订阅并收到每个属性变动的通知,然后执行相应的回调函数。Compiler 在编译时通过 Watcher 绑定对应的数据更新回调函数,Observer 在监听到数据变化时执行此回调。在 Observer 中,Watcher 就是订阅者,在 Compiler 中,Watcher 就是发布者。
v-model 的原理?
v-model 是 vue 的一个语法糖,它用于监听数据的改变并将数据更新。以 input 元素为例:
<el-input v-model="foo" />
其实就等价于
<el-input :value="foo" @input="foo = $event" />
如何在组件中实现 v-model ?
在 Vue 2 组件中实现 v-model,只需定义 model 属性即可。
export default {
model: {
prop: "value", // 属性
event: "input", // 事件
},
}
在 Vue 3 组合式 API 实现 v-model,需要定义 modelValue 参数,和 emits 方法。
defineProps({
modelValue: { type: String, default: "" },
})
const emits = defineEmits(["update:modelValue"])
function onInput(val) {
emits("update:modelValue", val)
}
当数据改变时,Vue 是如何更新 DOM 的?(Diff 算法和虚拟 DOM)
当我们修改了某个数据时,如果直接重新渲染到真实 DOM,开销是很大的。Vue 为了减少开销和提高性能采用了 Diff 算法。当数据发生改变时,Observer 会通知所有 Watcher,Watcher 就会调用 patch() 方法(Diff 的具体实现),把变化的内容更新到真实的 DOM,俗称打补丁。
Diff 算法会对新旧节点进行同层级比较,当两个新旧节点是相同节点的时候,再去比较他们的子节点(如果是文本则直接更新文本内容),逐层比较然后找到最小差异部分,进行 DOM 更新。如果不是相同节点,则删除之前的内容,重新渲染。

patch() 方法先根据真实 DOM 生成一颗虚拟 DOM,保存到变量 oldVnode,当某个数据改变后会生成一个新的 Vnode,然后 Vnode 和 oldVnode 进行对比,发现有不一样的地方就直接修改在真实 DOM 上,最后再返回新节点作为下次更新的 oldVnode。
什么是虚拟 DOM ?
虚拟 DOM(Virtual DOM)就是将真实 DOM 的主要数据抽取出来,并以对象的形式表达。
比如真实 DOM 如下:
<div id="id" class="cls">
<h1>123</h1>
</div>
对应的虚拟 DOM 就是(伪代码):
{
tag: 'div',
sel: 'div#id.cls',
children: [
{ tag: 'h1', text: '123' }
]
}
Vue 中的 key 有什么用?
在 Vue 中,key 被用来作为 VNode 的唯一标识。
-
key 主要用在 Vue 的虚拟 DOM Diff 算法,在新旧节点对比时作为识别 VNode 的一个线索。然后找到正确的位置插入或更新节点。如果新旧节点中提供了 key,能更快速地进行比较及复用。反之,Vue 会尽可能复用相同类型元素。
<ul> <li v-for="item in items" :key="item.id">{{ item.name }}</li> </ul> -
手动改变 key 值,可以强制 DOM 进行重新渲染。
<transition> <span :key="text">{{ text }}</span> </transition>
Vue 3 对 diff 算法进行了哪些优化
在 Vue 2 中,每当数据发生变化时,Vue 会创建一个新的虚拟 DOM 树,并对整个虚拟 DOM 树进行递归比较,即使其中大部分内容是静态的,最后再找到不同的节点,然后进行更新。
Vue 3 引入了静态标记的概念,通过静态标记,Vue 3 可以将模板中的静态内容和动态内容区分开来。这样,在更新过程中,Vue 3 只会关注动态部分的比较,而对于静态内容,它将跳过比较的步骤,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比较,提高了性能和效率。
Vue 实例的生命周期钩子都有哪些?
每个 Vue 实例在被创建时都要经过一系列的初始化过程——例如,需要设置数据监听、编译模板、将实例挂载到 DOM 并在数据变化时更新 DOM 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运行一些叫做生命周期钩子的函数,这给了用户在不同阶段添加自己的代码的机会。
Vue 2 有以下钩子:
-
beforeCreate
实例初始化之前,
$el和data都为undefined。 -
created
实例创建完成,
data已经绑定。 -
beforeMount
将
<template>和data生成虚拟DOM节点,可以访问到$el,但还没有渲染到html上。 -
mounted
实例挂载完成,渲染到
html页面中。 -
beforeUpdate
data更新之前,虚拟DOM重新渲染之前。 -
updated
由于
data更新导致的虚拟DOM重新渲染之后。 -
activated
keep-alive专用,实例被激活时调用。 -
deactivated
keep-alive专用,实例被移除时调用。 -
beforeDestroy
实例销毁之前(实例仍然可用)。
-
destroyed
实例销毁之后。所有的事件监听器会被移除,所有的子实例也会被销毁,但
DOM节点依旧存在。该钩子在服务器端渲染期间不被调用。
第一次页面加载会触发这四个钩子:
beforeCreate
created
beforeMount
mounted
Vue 3 组合式 API 有以下钩子:
-
onBeforeMount()
在组件被挂载之前被调用。
-
onMounted()
在组件挂载完成后执行。
-
onBeforeUpdate()
在组件即将因为响应式状态变更而更新其 DOM 树之前调用。
-
onUpdated()
在组件因为响应式状态变更而更新其 DOM 树之后调用。
-
onBeforeUnmount()
在组件实例被卸载之前调用。
-
onUnmounted()
在组件实例被卸载之后调用。相当于 Vue 2 的
destroyed。 -
onErrorCaptured()
在捕获了后代组件传递的错误时调用。
-
onRenderTracked()
当组件渲染过程中追踪到响应式依赖时调用。只在开发环境生效。
-
onRenderTriggered()
当响应式依赖的变更触发了组件渲染时调用。只在开发环境生效。
-
onActivated()
keep-alive专用,当组件被插入到 DOM 中时调用。 -
onDeactivated()
keep-alive专用,当组件从 DOM 中被移除时调用。 -
onServerPrefetch()
在组件实例在服务器上被渲染之前调用。只在 SSR 模式下生效。
$nextTick 的使用场景和原理
-
$nextTick 是什么?
在下次 DOM 更新循环结束之后执行的一个方法。
export default { data() { return { message: "Hello Vue!", } }, methods: { example() { // 修改数据 this.message = "changed" // DOM 尚未更新 this.$nextTick(() => { // DOM 现在更新了 console.log("DOM 现在更新了") }) }, }, } -
$nextTick 的使用场景
在修改数据之后使用这个方法,用于获取更新后的 DOM。
-
使用 $nextTick 的原理
在下次循环结束之后,Vue 会自动触发一个
update事件,在这个事件中会调用所有的 $nextTick 回调。
为什么 Vue 组件中的 data 必须是函数?
因为在 Vue 中组件是可以被复用的,组件复用其实就是创建多个 Vue 实例,实例之间共享 prototype.data 属性,当 data 的值引用的是同一个对象时,改变其中一个就会影响其他组件,造成互相污染,而改用函数的形式将数据 return 出去,则每次复用都是崭新的对象。
这里我们举个例子:
function Component() {}
Component.prototype.data = {
name: "vue",
language: "javascript",
}
const A = new Component()
const B = new Component()
A.data.language = "typescript"
console.log(A.data) // { name: 'vue', language: 'typescript' }
console.log(B.data) // { name: 'vue', language: 'typescript' }
此时,A 和 B 的 data 都指向了同一个内存地址,language 都变成了 'typescript'。
我们改成函数式的写法,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
function Component() {
this.data = this.data()
}
Component.prototype.data = function () {
return { name: "vue", language: "javascript" }
}
const A = new Component()
const B = new Component()
A.data.language = "typescript"
console.log(A.data) // { name: 'vue', language: 'typescript' }
console.log(B.data) // { name: 'vue', language: 'javascript' }
所以组件的 data 选项必须是一个函数,该函数返回一个独立的拷贝,这样就不会出现数据相互污染的问题。
组件之间是如何进行通信?
-
父子组件通信
通过
props传参通过
$emit触发通过
$refs调用子组件方法
-
兄弟组件通信
状态管理
vuex-
事件总线
EventBus// event-bus.js import Vue from "vue" export default new Vue()// 组件 A import Bus from "event-bus.js" export default { methods: { handleClick(val) { Bus.$emit("functionName", val) }, }, }// 组件 B import Bus from "event-bus.js" export default { created() { Bus.$on("functionName", val => { console.log(val) }) }, } localStorage、sessionStorage或Cookies
Vue 项目中做过哪些性能优化?
-
UI 库按需加载,减小打包体积,以 ElementUI 为例:
// main.js import { Button, Select } from "element-ui" Vue.use(Button) Vue.use(Select) -
路由按需加载
// router.js export default new VueRouter({ routes: [ { path: "/",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Home") }, { path: "/about", component: () => import("@/components/About") }, ], }) -
组件销毁后把同时销毁全局变量和移除事件监听和清除定时器,防止内存泄漏
beforeDestroy() { clearInterval(this.timer) window.removeEventListener('resize', this.handleResize) }, 合理使用 v-if 和 v-show 使用
Vue 和 React 的区别?
看这里
Vue 3.x 带来了哪些新的特性和性能方面的提升?
引入了 Composition API(组合式 API)。允许开发者更灵活地组织和重用组件逻辑。它使用函数而不是选项对象来组织组件的代码,使得代码更具可读性和维护性。
多根组件。可以直接在 template 中使用多个根级别的元素,而不需要额外的包装元素。这样更方便地组织组件的结构。
引入了 Teleport(传送)。可以将组件的内容渲染到指定 DOM 节点的新特性。一般用于创建全局弹窗和对话框等组件。
响应式系统升级。从 defineProperty 升级到 ES2015 原生的 Proxy,不需要初始化遍历所有属性,就可以监听新增和删除的属性。
编译优化。重写了虚拟 DOM,提升了渲染速度。diff 时静态节点会被直接跳过。
源码体积优化。移除了一些非必要的特性,如 filter,一些新增的模块也将会被按需引入,减小了打包体积。
打包优化。更强的 Tree Shaking,可以过滤不使用的模块,没有使用到的组件,比如过渡(transition)组件,则打包时不会包含它。
为什么 Vue 3.x 采用了 Proxy 抛弃了 Object.defineProperty() ?
-
Proxy 可以代理任何对象,包括数组,而 Vue 2 中是通过重写数组的以下七种方法实现的。
push()(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数组的末尾,并返回该数组的新长度)pop()(移除并返回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unshift()(将一个或多个元素添加到数组的开头,并返回该数组的新长度)shift()(移除并返回数组的第一个元素)splice()(删除数组中的一个或多个元素,并将其返回)sort()(对数组进行排序)reverse()(对数组进行反转)
Proxy 可以直接监听整个对象而非属性,而
Object.defineProperty()只能先遍历对象属性再去进行监听。相比之下 Proxy 更加简洁,更加高效,更加安全。-
Proxy 返回的是一个新对象,我们可以只操作新的对象达到目的。
const cat = { name: "Tom", } const myCat = new Proxy(cat, { get(target, property) { console.log(`我的 ${property} 被读取了`) return property in target ? target[property] : undefined }, set(target, property, value) { console.log(`我的 ${property} 被设置成了 ${value}`) target[property] = value return true }, }) myCat.name // expected output: 我被读取了:name myCat.name = "Kitty" // expected output: 我的 name 被设置成了 Kitty -
Object.defineProperty()的本质是在一个对象上定义一个新属性,或者修改一个现有属性。const cat = { name: "Tom", } Object.defineProperty(cat, "name", { get() { console.log(`我被读取了`) }, set(value) { console.log(`我被设置成了 ${value}`) }, }) cat.name // expected output: 我被读取了 cat.name = "Kitty" // expected output: 我被设置成了 Kitty -
而 Proxy 天生用于代理一个对象,它有 13 种基本操作的拦截方法,是
Object.defineProperty()不具备的。apply()(拦截函数的调用)construct()(拦截构造函数的调用)defineProperty()(拦截属性的定义)deleteProperty()(拦截属性的删除)get()(拦截对象属性的读取)getOwnPropertyDescriptor()(拦截对象属性的描述)getPrototypeOf()(拦截对象的原型)has()(拦截对象属性的检查)isExtensible()(拦截对象是否可扩展的检查)ownKeys()(拦截对象的属性列表)preventExtensions()(拦截对象是否可扩展的设置)set()(拦截对象属性的设置)setPrototypeOf()(拦截对象的原型的设置)
Composition API(组合式 API)与 Options API(选项式 API)有什么区别?
Options API 会将组件中的同一逻辑相关的代码拆分到不同选项,比如
data、props、methods等,而使用 Composition API 较为灵活,开发者可以将同一个逻辑的相关代码放在一起。Composition API 通过 Vue 3.x 新增的 setup 选项进行使用,该选项会在组件创建之前执行,第一个参数
props,第二个参数context,return 的所有内容都会暴露给组件的其余部分 (计算属性、方法、生命周期钩子等等) 以及组件的模板。Composition API 上的生命周期钩子与 Options API 基本相同,但需要添加前缀
on,比如onMounted、onUpdated等。
v-for 和 v-if 可以同时使用吗
可以同时使用,但不推荐,具体原因参考官方说明。
在 Vue 3 中,当 v-if 和 v-for 同时存在于一个节点上时,v-if 比 v-for 的优先级更高,此时 v-if 无法访问 v-for 中的对象。
当确实需要条件遍历渲染的话,有以下几个方法:
- fitler
<li v-for="todo in todos.filter(todo => !todo.isDone)">{{ todo.name }}</li>
使用数组的 filter 的方法可以提前对不需要的数据进行过滤,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
- 使用 v-show
<li v-for="todo in todos" v-show="!todo.isDone">{{ todo.name }}</li>
v-show 和 v-if 都可以用于隐藏某个元素,但 v-if 用于决定是否渲染,而 v-show 则使用 display 属性决定是否显示。此时可以避免 v-if 和 v-for 同时使用造成的的渲染问题。
- 添加额外的标签
<template v-for="todo in todos">
<li v-if="!todo.isComplete">{{ todo.name }}</li>
</template>
添加额外的标签,根据层级的不同,可以自己决定 v-if 和 v-for 的优先级,这种方法更加灵活也更容易理解,但会有更深的代码结构。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