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准确说是今天深夜里)我没有准时推文,也没有向“读者朋友”做个说明。
一早起来,感觉还差着什么东西,心里空空的。打开微信,发现有“读者朋友”一点多发来信息道:你等着拜读你的文章哦(微笑)!
哦,真不好意思了!原来是这一年多来推文“常规”我没有去兑现,在此为他人、为自己深表歉意。
虽然“不再深夜抢时间写作”没有被确定为自己的“誓言”和“保证,改变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在“导师”和众多亲朋好友的劝导下我还是决定尝试着去做一些反思后的调整。
第一,撰文的“泄密问题”思考不周
在上个星期的推文中,我两度冒犯对方的保密权益,一个推文被立马删除,一个推文勉强保留。
从根本上讲,我因为他们的所为而有感而发,误认为他们做的“伟大举措”需要向外界“亮相”,才决定把他们记录下来。
记录中也有意回避一些重要信息,可还是考虑不周,给我的启发是:
1.眼见不一定为实,容易造成“断章取义”,不可轻易下笔;
2.众多内部性的培训和活动,哪怕有再大的“有感而发”,也要多掂量是否能把自己的学有所获“公布于世”;
3.坚决不使用他人的照片(这一点我还是能注意到,这也是我撰文中几乎不用图片的原因);
4.他人的伟大举措自有他人去宣扬,作为旁观者不应去涉足,一是犯了“吹捧”的戒,二是未免读得懂他人。
要说一一核实、得到许可应该做不到,但这样的错还是不能再犯,这是启发,更是教训:“秘密不可泄露”、“观点不妄下结论”、“图片不能引用”……三思而后行
第二,我为什么养成半夜读写的不良习惯
我似乎已经忘却了自己为什么一定要半夜读写,他人看来想必第一感触就是我多尽责、多努力。
惭愧惭愧,其实,一开初的时候我也是被逼的,被身体不适所逼。
三年来的左耳失聪、耳鸣、头闷,加上原有的失眠,几乎让我无法能在夜两点前入睡。
之前的一段时间里,我也没有去读去写。就这样躺在床上,闭上眼,无限地克制,尝试着数数的方法,尝试着让自己疲倦。但一切都是无效。
后来,看一页书,看几页书,看一本书,再到近两年来的“读和写”。
于是,读、写成为了我的良药。夜两点,虽然有点晚,但我终于能在疲惫中正常睡觉了,可谓一举两得。
读、写以及花费的时间、精力冲淡了我的疼痛和失眠,我不知道是因为熬夜忘了疼痛,还是疼痛适应了熬夜。
如果可以,我希望我十二点之前入睡,左耳突聋和头闷、失眠能如同我熬夜后的状态,让我回归“早睡早起”的健康状态。
就像茶博很关心我地建议一样:熬夜有害,早起有益。以其熬夜完成伤害身体,不如早起完成来锻炼身体。
谢谢茶博,感恩生命中相遇的每一位贵人。
第三,决定尝试调整
两年来的“不良习惯”,虽然只感觉到眼睛有些不适,但我也相信长期下去一定是不利的。这是科学,这是身体科学!
既然那么多关心自己的好心人给自己众多问候、建议和调整方法,为什么就不去尝试尝试呢?
既然耳鸣、头闷适应熬夜能成为现实,为什么又不相信它们也能适应我早睡呢?
对,我想一定能,我一定要做一些改变:
1.时间上的改变
更有效利用好白天的黄金时间,确保十二点前入睡。没有完成的事务,第二天早起完成,赶不上的推文选择“放弃”,力争趋向“宁缺毋滥”。
2.初步从量变走向质变
说实话,在我的写作成长了,我不想那么快进入“质变”。我为什么每天都写,甚至于“不要脸”地写,我不在乎“读者朋友”的不良评论,因为我深信“只有量变才会促成质变”。
就像李镇西老师所说的:教五年书你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写三年的教学反思你一定能成为一名名师。
三年,一千零九十多天,每天从五百到八百再到一千不等,三年就是近百万字。
写了百万字随笔的老师不一定都会成功,但是没有写百万字随笔的老师一定不会成功。
就好比我的目标:虽然没有“质”的飞跃,但我想先走过至少三年的“量变”,有了这三年的“量”的沉淀才走向“质变”。
愿此次的调整不要造成我的“量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