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蜓蜓

一种蜓蜓

南宋诗人王镃有首诗曰“轻绡剪翅约秋霜,点水低飞恋野塘。忽趁游蜂过墙去,可怜不识百花香”,描写的就是如今我们称之为“蜻蜓”的昆虫。在鲁西南方言里,把“蜻蜓”称呼为“蜓蜓(读音tíng ting)”,也有的县市,把一种体型大的蜻蜓叫“官蜓(读音guán tíng)”。

2021年6月拍摄

笔者想起小时候,在鲁西南农村里逮过几次蜻蜓。一般是暑天季节,闷热天气或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蚊虫受气压影响都低飞,蜻蜓为了追吃蚊虫也贴着地面飞。这时候逮蜻蜓的最好去处是打麦场上的麦秸垛附近,因为麦秸垛里蚊虫多,蜻蜓也多。于是,我就吆喝一班的小伙伴,每人扛一把大扫帚来到麦秸垛,双手挥舞着扫帚追赶蜻蜓,瞧准时机,用扫帚拍蜻蜓。拍到蜻蜓后,蜻蜓扎到扫帚苗之间动弹不得,这时候可以用手直接从扫帚上逮住蜻蜓,然后用缝衣服的线绑住蜻蜓前边的两条腿。待到晚上,把逮到的蜻蜓放进蚊帐里,希望蜻蜓能吃蚊帐里的蚊子。现在想想,蜻蜓在蚊帐里是吃不到蚊子的,只是孩子心境吧。

2021年6月拍摄

上学之后,老师就教育我们,蜻蜓的幼虫在水里,吃蚊子下在水里的卵、幼虫长大,成虫后,它在飞行中捕食蚊子及其他对人有害的昆虫,所以它是益虫,不能败坏它。从此以后,我再没有逮过蜻蜓,也希望朋友们也爱护蜻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刺闹”一词,《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拼音为cì nào,释义为皮肤发痒难受,亦作“刺挠”。这个词语,在鲁西南方言...
    一两茶叶阅读 958评论 1 18
  • 宋代文人彭乘所著《墨客挥犀》卷三中有一段--古法:令坊巷各以大瓮贮水插柳枝,泛蜥蜴,使青衣小儿环绕呼曰:“蜥蜴蜥蜴...
    一两茶叶阅读 1,680评论 8 26
  • 在《汉语词典》中,“石滚”的解释是“拼音shígǔn,亦作‘石磙’,石制滚压农具。”的意思,明代书画家马愈撰写的《...
    一两茶叶阅读 2,332评论 2 17
  • “燎麦”是鲁西南一个方言熟语,《新华字典》给“燎”字解释有两个拼音,多个意思,在这个熟语里,用的是“拼音liǎo,...
    一两茶叶阅读 927评论 8 36
  • 在鲁西南农村常说常用的“麦莛(拼音tíng,《新华字典》第11版第496页给出的解释是“某些草本植物的茎,如麦莛儿...
    一两茶叶阅读 999评论 6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