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开始直面人间的参差了。他们会放学回来跟你说,某某同学家里有个带泳池的花园,我们能不能也要一个;他们会指着路边一辆呼啸而过的豪车,惊呼:好酷,我们也买一个吧。这种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很容易感到尴尬、无措,不知道该如何回应孩子,甚至有些家长会直接恼羞成怒,用“虚荣”“攀比”之类的标签来攻击孩子。其实,很多时候,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和虚荣攀比毫无关系,他们只是好奇。他们会好奇住在带泳池的房子里是什么样的感觉,他们会好奇坐着拉风的跑车是什么样的体验,正如他们也会好奇那个穿着破了的裤子来上学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心情。这些,在孩子的世界里,都无关好坏、贵贱,只是和自己所拥有的不同罢了。孩子更没有想要攻击指责你没有给他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他只是想跟你分享他观察到有人拥有和我们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过着和我们不一样的日子。所以,别急着打断孩子的,这种机会用好了也可以成为孩子的财商启蒙课呢。只要你选对了方式,告诉孩子“我们买不起”,就不会导致孩子产生不配得感和匮乏感。

一、匮乏感和金钱的多少无关,和以怎样的态度使用金钱有关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孩子”,所以我们作为父母,总想要给孩子最好的。可是孩子是敏锐的,他们对于物质的安全感,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有种衣食无忧的笃定感。我父母经商,虽然挣得要比普通白领多一些,但是我对于金钱的安全感远不如我双职工家庭出生的同学们。因为经商的家庭,最不缺的就是周遭“一夜起高楼,一夜楼塌了”的故事,我父母也会无意识地将他们的危机感传递给我。
从小父亲就很宠爱我,他也是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所以他总会给我买价格昂贵的文具。但是有一段时间,我从家人的只言片语中隐约觉得家里的经济状况不太好。长辈们并没有给我说什么,可那段时间,爸爸再给我买文具时,我总会有些惴惴不安,我会担心自己是不是给家里增加了负担。甚至于有一回,我新配的眼镜被同学不小心推到地上摔断了腿,我也没敢和爸妈说,只是选择自己悄悄用胶带把眼镜腿粘起来。毕竟买一副的眼镜花费的几百块在年幼的我看来是一笔巨款,我十分担心修理或者新买又加重家里的经济负担。这种状况直到我渐渐长大,渐渐了解到家里真实的经济状况要比我想象的稳定得多,才慢慢好转。工作以后,我的储蓄意识也一直很强,存款给了我很大的成就感和安全感。
我小时候的物质条件一定是远好于我父亲小时候的,毕竟他小的时候,几乎人人都生活在匮乏之中,但他对于金钱的态度却比我要松弛得多。所以,富裕并不等于对物质有安全感,让孩子拥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也不一定就能让孩子更少匮乏感。以真实的家庭条件可以达到的正常消费水平去养育孩子,让孩子明白,我们也许不能给你最顶尖的享受,但我们有能力保障你始终拥有当下这种品质的生活,才是能给予孩子最多安全感的选择。
前阵子在网上看到新闻,一个母亲因为婆婆吃掉了自己给孩子买的几颗荔枝王而和婆婆大吵一架;另一个母亲因为孩子洒了几滴特意为孩子订的鲜牛奶就对孩子大发雷霆,骂孩子不懂得珍惜。这样的所谓“富养”,我实在无法苟同。这些妈妈们的行为都在那么清晰地传递着自己对于金钱的执着,都在强调自己的家庭不配舒适地享受这些食物,那又怎么指望昂贵的荔枝王、鲜美的牛奶,就能养育出没有匮乏感和不配得感的孩子呢?

二、引导孩子享受和物质无关的快乐
论语有云“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孔子都觉得能够在物质条件不好的情况下,依然发自内心地感到快乐,是一项值得称赞的能力。孩子越能享受与物质无关的快乐,就越不容易受到“买不起”的困扰。但感受快乐这件事,言传是不够的,只能身教。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春花灿烂,秋风飒爽,这些都是不花钱的快乐。你能否捕捉这样的快乐?你是否曾发自内心地感受到,沉浸于自然的美景,或者沉湎于当下所做的事情时,那种油然而生的平静和喜悦。你快乐了,自然就能引导孩子去享受这份快乐。

三、和孩子探讨奢侈品背后的商业逻辑,帮助孩子区分“需要”和“想要”
当孩子对豪宅名车感到好奇的时候,我们正好可以和孩子聊聊这些奢侈品背后的逻辑。豪车为什么那么昂贵?skp里的华服为什么一件可以抵得上外面几十件的价格?不妨和孩子一起查查资料,看看他觉得很酷的那辆车为什么能价值几百万。家里的车只要几十万,但也是四个轮子,也能带我们去我们想去的地方,它和那些百万豪车到底差在哪里呢?和孩子一起了解一下这些品牌,品牌的发展史,品牌背后的故事。品牌所宣扬的那种生活理念,是我们想要追求的吗?为品牌所支付的高昂溢价,对我们来说是有意义的吗?奢侈品背后是什么?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阶层跃迁的渴望?还是对于文化和品牌理念的认同?这些问题也许孩子还不能完全理解,但不妨碍我们和他们聊一聊。

几万块的华服,百万级别的豪车,我们也许不是完全负担不起,但是这真的是我们需要的吗?带着孩子去思考奢侈品背后的商业逻辑,也是一个对奢侈品祛魅的过程。这可以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到,什么是“需要”,什么是“想要”,让孩子未来在面对消费主义的冲击时,不会那么容易被洗脑。如果孩子在充分地了解了一个品牌之后,依然想要,那也不妨鼓励孩子去追求。毕竟奢侈品本质上售卖的就是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去获取,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