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70后小姐姐的碎碎念,退休后闲靖少言,边走边写,发现无论走到哪里,深山小村还是城市边角,都能看到热爱种菜的人。只要是土地,不管多大,无论是房前还是屋后,都要不遗余力地耕种,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热爱。
想起归田园居的陶渊明,还有草盛豆苗稀、拙生失其方的五柳先生,他要是穿越回来,看到此情此景,肯定要惊掉下巴。
我在昨天的文章《52岁,带着85岁的婆婆近郊游,无意间发现济南西营有个绿野仙境-天晴峪》里,提到玉河泉村的响呼噜泉没有水了。半旧妹妹在后面留言,杭州的雨去济南,那啥响呼噜泉都呼噜呼噜冒了。我说,这雨要是到济南,我家先生会蹦高高。
先生种的菜地干巴巴的,虽然每天都提水浇地,仍然是杯水车薪,那地急需雨水的滋润,先生天天看天气预报,等雨来。
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如此热爱种菜?仿佛是与生俱来、刻在基因里的,或者是我们农耕出身的深刻标识。
昨天在群山环绕的天晴峪,村里人非常少,却依然能从菜地里看到人们努力种菜的身影。
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
土坯房前,有碎石垒就的巴掌大的土地,绿油油的韭菜和长势良好的小白菜,塑料布上面晾晒的油菜种子,主人一定是一个还在耕种的老人,是无奈也是一种确定性的自给自足。
还有坡地上整整齐齐的用竹竿扎起的架子,豆角已经开始爬秧;还有葡萄树,中间套种了花生,都藏着忙碌过后的期待。
在农村种菜种地还都算是主业,现在城里人也热爱种菜,周围好多人都在打造自己的归田园居。文友天翼和竹小凹都在露台种菜,同桌也用花盆种菜,还有在开心农场耕种的小伙伴,自从搬到济南东城,我家先生也成了这狂热种菜人中的一员。
先生每天早上到菜地里浇水,观看蔬菜生长;下午也要到菜地里去,陪伴蔬菜生长。也给我安排了任务,要我每天早上去帮助探望他的蔬菜,我说,我给你的菜背诵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吧,这个我擅长,让菜们也身心愉悦。
有人说,种菜是一场身心疗愈之旅,深以为然。
种菜的时候,我们需要仔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这种专注能让我们暂时忘掉生活中的烦恼,减少大脑的内耗,就跟冥想的效果差不多。
先生的砂石菜地太干旱了,他一边提水,一边使出各种招数抗旱,应该是用尽了平生智慧。
没事的时候先生就瞎琢磨,他把树枝的一头削尖,扎在地里,早上浇完地后,给菜遮阴,晚上再打开,还是有点效果的。
我说,跟我们老家潍坊冬天种大棚一样,不过正好反着。大棚上面的草扇子是早上卷起来,让阳光照进大棚,下午再盖上,晚上保暖。
一起开荒种地的还有一个70岁的大姨,她更是热爱,因为年纪大了,坐着马扎子也要刨地,种了玉米、芋头、红小豆、葱、南瓜、茄子、黄瓜、秋葵等,每天早早就到菜地捯饬,不知疲倦。
种菜人工具互通,每天交流种菜信息。
真的是,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大姨说,你脾气真好,也爱说话,你对象特别能干。我说,您种的芋头真好,看着就喜庆。
今天早上,我照例到菜地里探望,先生说,小白菜长了,玉米高了,豆角也长了,胡萝卜苗也能看见了。
我说,这几棵小白菜是不是可以收获了。先生说,终于看到回头菜了。得到允许后,我拔了六棵小白菜,准备晚上隆重地下一锅面条。
看着这一小把绿色的蔬菜,这要是让陶渊明看见了,他肯定会说,这明明是比我的草盛豆苗稀强不到哪时去啊!
图啥,就图这么一乐!就图既耕亦已种的掌控感吧,愿每一个种菜人都有一个确定性的收获。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愿我们的余生过得很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