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我们聊到文章的少歌部分,即诗章前部分内容的小结。在这部分诗人表达了他对理想人格的坚守、对道德纯粹的追求,以及面对现实困境时的孤独与坚定。
这是理想主义者的痛苦,屈原的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使他陷入“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
即使明知前路艰难,仍选择以“善”与“实”为不可动摇的原则,这是他悲愤中的坚守。
至此,文章的前半部分学习完毕。接下来,我们开始学习文章的后半部分。诗人借怀王被扣留秦国,不得南归的孤单凄凉生活以及其牵恋楚国的伤感情怀,抒发了自己眷恋故国,心系怀王的深挚情感。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
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
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
愿径逝而不得兮,魂识路之营营。
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
理弱而媒不通兮,尚不知余之从容。
乱曰:长濑湍流,溯江潭兮。
狂顾南行,聊以娱心兮。
轸石崴嵬,蹇吾愿兮。
超回志度,行隐进兮。
低徊夷犹,宿北姑兮。
烦冤瞀容,实沛徂兮。
愁叹苦神,灵遥思兮。
路远处幽,又无行媒兮。
道思作颂,聊以自救兮。
忧心不遂,斯言谁告兮?
所谓“倡曰”,即是“唱曰”,是诗章第二部分内容的发端。
结合此篇的整体结构,这别具一格的“少歌”与“倡曰”起到了不同凡响的作用:在内容结构的转换上,由前半部分刻画与君不合、劝谏无望而生的忧思之情,转向了独处汉北时心情的描摹,“少歌”与“倡曰”在这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诗篇顺理成章;另外,在诗篇的结构体式上有所突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避免了单一化叙述的单调与呆板,产生了回旋曲折的艺术效果。
“少歌”后的“倡日”部分,叙述角度有所转换。这部分以由南飞北的鸟儿作譬,刻画了诗人独处汉北时“独而不群”、“无良媒”的处境,其时其地,诗人的忧思益增:“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两句,读来令人怃然。
倡曰: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
好姱佳丽兮,牉独处此异域。
唱:有只鸟儿从南方飞来啊,飞落在汉水以北的地方。
羽毛模样是多么美丽啊,孤孤单单栖息在异乡。
“牉独处此异域”,牉(pàn):分离;诗人以孤鸟南飞自喻,痛陈被逐出政治中心的孤独,暗讽楚王听信谗言导致忠臣流徙。
既惸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
我孤苦零丁无伴侣啊,也没有好媒人在身旁。
“惸独而不群”,惸(qióng):同“茕”,孤独;这不仅是孤独写照,是拒绝同流合污的政治宣言,更是呼应了《离骚》“虽九死其犹未悔"”刚烈。这是诗人不群之志的宣言。
“无良媒在其侧”直言朝中贤路闭塞,缺乏为国举荐的良臣,折射对楚国用人制度的批判。
道卓远而日忘兮,原自申而不得。
路途遥远你一天天把我遗忘啊,我欲诉深情却又无门见到君王。
“道卓远而日忘”,卓远:遥远;这既指地理上的远离郢都,更隐喻政治理想被君王日渐遗忘的绝望。
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遥望南山止不住眼泪流淌啊,对着流水我叹息哀伤。
“临流水而太息”,太息:叹息;诗人借汉北山水抒怀,与《哀郢》“狐死必首丘”同构,表达虽遭放逐仍心系故土的执念。同时延续了《离骚》中“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民本关怀。
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