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要说的是《蛀帽》,先发原文如下:
有盛大、盛二者,所戴毡帽,合放一处。一被虫蛀,兄弟二人互相推竞,各认其不蛀者夺之。适一士经过,以其读书人明理,请彼决之。士执蛀帽反复细看,乃睨盛大曰:“此汝帽也!”问何以见得,士曰:“岂不闻《大学》注解云,宣(先)著(蛀)盛大之貌(帽)!”
简单翻译一下:有兄弟俩叫盛大、盛二,二人戴的毡帽合放在一起。其中一顶帽子被虫蛀了,兄弟二人互相推说被虫蛀的帽子是对方的,各自认定那顶没被蛀的帽子进行争夺。恰好一个秀才路过,二人以他是读书人肯定明辨是非,请他裁决这事。秀才拿着被蛀的帽子反复细看,然后斜眼看向盛大说:“这是你的帽子!”盛大问何以见得,秀才说:“难道没听过《大学》注解上说,宣(先)著(蛀)盛大之貌(帽)!”
解析:“宣”谐音“先”,“著”谐音“蛀”,“貌”谐音“帽”。《大学》注解:这里是指朱熹对《大学》做的注,“宣著盛大之貌”出自《大学》第三章,这章引了《诗经》里的诗,其中一首是《淇奥》,其中有一句是“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朱熹对其中“赫喧”做注说:“赫喧,宣著盛大之貌。”
这个笑话用的谐音梗,而且是掉书袋的那种,不熟悉《大学》的人估计会莫名其妙吧。这个秀才很“聪明”,这两兄弟的毡帽外人怎么能分得清,于是就从书中找到一句“宣著盛大之貌”作为依据,说书上写着“先蛀,盛大之帽”。虽像是儿戏之举,但是“依书直断”,可不就把没啥文化的盛大唬住了。
我联想起三国时孔融嘲笑曹操的故事了。曹操攻占邺城后,曹操儿子曹丕强娶了袁熙的老婆甄氏,曹操对曹丕的做法是赞许的。孔融就写信给曹操,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因为孔融是当时的有名大儒,还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曹操自然相信他不会乱引经典,结果被讽刺了还不知道,还真以为是真实典故。后来他问孔融这个典故的出处,孔融回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从现在的时事推断出来的(武王打败纣王后,并没有所谓的把妲己赏赐给周公的记载,而曹操打败袁氏兄弟后,却纵容儿子强抢人家老婆,孔融意在讽刺其无礼)。
这则笑话就是文字游戏。古代文人闲得无聊,就寻章摘句玩梗罢了。这种就是记问之学,记住了书中内容就能明白梗的意思。其实记问之学不算是啥真才实学,偶尔玩个梗装装逼可以,光懂得这些可没啥实际作用。
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