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第四:观过知仁(4)

注:

译文参考自《隐藏的论语》。

解读是个人暂时的浅见。

这一节主要从反面的角度来看,知道什么是不正确的,也就知道什么是仁了。


4.7

【原文】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

孔子说:“人的过错就在周围的人事中。省察这些过错,就了解仁的内涵了。”

【解读】

要认识什么是仁?最容易的一个方法就是从过失中去知道什么是仁,知道了什么是错的,也就知道什么不是仁了。

4.8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明白人生的真谛,晚上死都不怕了。”

【解读】

这一章说了闻道的意义,和上一章有关联,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仁?因为道是形而上的,仁是具体的表现,知道了仁也就知道了什么是道。而知道道的好处就是,知道了本质,这样即便面对死亡也不害怕了。

4.9

【原文】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è)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

孔子说:“有志于道的人,却只挂着贪图享乐,就不值得与他论道了!”

【解读】

接下来几章就是从观过去看仁,也就是从反面和正面的角度去解读仁。第一个,就是那些说想要得道,却以表面的服饰和食物羞耻的,这不是仁。

4.10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译文】

孔子说:“君子对天下的人和事,不会一定要这样做,也不会决然不那样做,而以最有利、最适宜的标准来权衡。”

【解读】

这里一定要做或一定不做不是仁,而是需要权衡考虑义之后做出选择。

4.11

【原文】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时刻想着高尚品德,小人时刻想着荣华富贵。君子时刻留意国家法律,小人时刻留意利益好处。”

【解读】

这里从君子和小人两个不同来说明什么是仁什么不是仁。

4.12

【原文】

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

孔子说:“如果凡事只考虑利益而行,就容易心生怨恨。”

【解读】

这里的一个反面角度是一味的追求利益,则会有怨恨,这不是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