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

你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在不大的空间里堆满了旧纸盒、用过的空瓶子、破损的家电等物品。它们占据了很多空间,即使多次清理,但总以这些东西“总有一天还会用到”为由被留下来。
当对“物尽其用”产生了某些执念而不停囤积时,我们可能就要考虑是不是得了“囤积障碍”的心理疾病。
囤积障碍(hoarding disorder HD)又称强迫性收藏、强迫收藏综合征。
囤积障碍主要包含三个核心特征:
1、持续收集或难以丢弃没有实际价值的物品(最常见的为囤积纸、旧衣服、包、书等);
2、持续感觉到这些囤积物品将来可能有用;
3、囤积的物品占据了生活空间,导致安全与健康隐患。
临床常表现为:
1、过度收集,丢弃或放弃显然无价值的对象存在困难;
2、大量物品凌乱堆积、填满家中生活活动区域或工作场所。
极端情况下,患者完全无法摆脱污物或垃圾。常常人际交往也会受到影响,与周围人群隔离,害怕被嘲笑,对其生活方式感到羞耻,不遗余力掩盖。
囤积障碍患者往往对物品有着强烈的情感依赖,即使这些物品在他人眼中可能毫无用处,但是他们认为每一件物品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应该被留下。这种过度收集和保留物品的行为,会导致居住空间严重拥挤,影响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
囤积障碍的成因
囤积障碍的成因复杂,与遗传、环境、心理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一些患者可能是因为童年时期的创伤经历,如失去亲人、家庭变故等,导致他们通过囤积物品来寻求安全感和控制感。
另一些患者则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倾向,难以忍受丢弃物品带来的“损失感”。
囤积障碍患者往往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可能会拒绝他人的帮助,甚至对劝导产生抵触情绪。
因此,社会和家庭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家人和朋友可以通过耐心沟通,帮助患者认识到囤积行为的危害,并鼓励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