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差不多”的惰性思维,将“锱铢必较”内化为政法工作本能

在基层政法工作中,“差不多”三个字往往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因为每一个细节的精准到位,都可能关系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司法公正的最终实现。

“差不多先生”在基层政法工作中常有多种表现。比如在案件办理时,对证据的核查“差不多就行”,忽略了关键细节的求证,可能导致事实认定偏差;在矛盾调解中,满足于“大致达成共识”,没有深入化解双方心结,留下矛盾反弹的隐患;就像洪灾救援中若对被困群众数量统计“差不多就好”,漏掉的可能就是一条等待救援的生命。这些看似微小的“差不多”,积累起来就会侵蚀政法工作的公信力。

拒绝做“差不多先生”,需要精准严谨的工作作风。对政法工作而言,从案件办理到矛盾化解,从应急处突到日常服务,每一个环节的“精准度”都直接关系到政法工作的质效与公信力。结合政法工作实际,可从以下四个维度推动作风落地生根。

一、以思想淬炼筑牢“精准意识”

精准严谨的本质是对群众利益的敬畏。要建立常态化学习机制,通过典型案例剖析强化警示——用因证据链疏漏导致的错案案例,让干警深刻认识“差不多”与“差很多”的天壤之别;以榕江洪灾中因台账精准而成功救援的案例,诠释“细节决定生死”的实战逻辑。定期组织“精准作风大讨论”,让“毫米误差”的危害深入人心,将“锱铢必较”内化为职业本能。

二、用制度框架规范“操作精度”

制度上要建立精细化的工作标准,明确每个岗位、每项流程的具体要求,用“清单化”“台账化”堵住“差不多”的漏洞;意识上要培育“工匠精神”,让政法干警明白,对案件多一份较真,对群众多一份耐心,对工作多一份细致,就是在为公平正义筑牢基石。

三、靠实战磨砺提升“执行准度”

基层政法工作的精准度,最终要在实践中检验。可依托模拟法庭、应急演练等场景开展“精准训练”,考验干警挖掘深层矛盾的能力;在防汛演练中故意提供“失真信息”,锤炼快速核实、精准决策的本领。同时,要求干警每日记录工作中的疏漏与偏差,每周集体分析成因,形成“发现问题—整改提升—固化标准”的闭环。

四、借监督闭环保障“长效稳固”

精准作风的养成需要持续监督发力。一方面,畅通群众监督渠道,在服务窗口设置“精准度评价器”,对案件当事人开展“回访满意度调查”,将群众反馈作为作风考核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建立“精准作风档案”,记录干警在关键工作中的表现,与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直接挂钩。对出现“差不多”苗头的行为,实行“早提醒、早纠正”的预警机制。

基层政法工作直面群众最直接的诉求,承载着最朴素的公平期待。唯有摒弃“差不多”的惰性思维,以“零容忍”的态度对待工作中的模糊地带,才能让政法队伍始终保持战斗力,在每一次考验中交出无愧于人民的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