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的清源山有好多字,因为山上泉眼多,别称“泉山”;因山上有三峰,也叫“三台山”;因山高入云,亦称“齐云山”。
其实清源山并不高,属山地丘陵,主峰海拔仅为498米,但地势起伏、岩石突兀,山上植被茂盛。此山与泉州三面接壤,山城相依,故而成为泉州的“肺”。
去清源山是10月中旬,闽南还是有点热,但山里凉爽多了。沿着坡路缓行,两旁高大的树木遮蔽了大半个天空。
清源山在泉州城北,景区总面积62平方公里,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三大片区组成,属于国家重点风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自然景色秀丽,人文景观绘萃。
去清源山,就是为了看老君岩。
老君岩是老子的造像,建于宋代,将近6米高,是全国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道教石雕,在中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清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可见它本是一块形状酷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老子坐像。
老君像背依青山,面带微笑,端坐安然,苍髯飘飘,绝对离尘绝俗。
老君像现在是露天的,而原先这里是一座规模不小的道观,真君殿、北斗殿等殿宇依山而建。后来道观被焚毁,老君只好露天屹立了。
清源山早在秦代就被开发了,到宋元时达到鼎盛。经过历代开发,山上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形成了36洞天、18胜景,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南台岩、清源洞、至岩寺等为胜。有7处9尊宋元时期石雕造像、600多方历代摩崖石刻现存完好,还有元、明两代花岗岩仿木结构的石室多处。山上的九日山祈风石刻,是研究中国古代海外交通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郑和第五次下西洋的“行香碑”,则是中国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迹。
我走马观花式的游山,众多景致只看了很少几处。
我喜欢山,曾许愿走遍中国名山。但因为时间、体力,更因为“浅尝辄止”的坏习惯,虽然去过太多的名山,但很多山景挂一漏万。去过青城山吗?肯定是去过,但很多地方又说不出来。青城山如此,山西霍州的霍山(古为中镇)如此,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如此,甘肃平凉的崆峒山如此,河南济源的王屋山如此,山西南边的中条山如此,浙江德清的莫干山如此,河南信阳的鸡公山如此,这清源山亦如此。
泉州有“宗教博物馆”的美誉。
唐高祖武德年间,穆罕默德派四位门徒来中国传教,其中三徒、四徒传教泉州,后来在泉州去世,被安葬于灵山,墓地称为“灵山圣墓”,墓地正中有亭(1962年重建),由半月形回廊环抱墓室。
灵山圣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伊斯兰教圣迹,现存多通记录修缮墓地的石碑,见证了泉州多元文化的交往与融合的历史。
行至弥陀岩西侧,有石塔立于前。
1942年,弘一法师圆寂于泉州不二祠。为了安放高僧,1952年修建了这座舍利塔,现存舍利塔是1979年重建的,为石构斗拱飞檐式塔亭,塔内供奉大师的44颗舍利及丰子恺绘制的遗像石刻。舍利塔以泉州白花岗岩建造,融合闽南仿木石构特色。左侧摩崖上存赵朴初“千古江山留胜迹,一林风月伴高僧”石刻,让名山与大师永存千古。附近还有一座弘一法师雕像,塔前有石刻“悲欣交集”,为弘一法师遗墨。雕像与墨迹,悲天悯人,一如大师之情怀。
清源山虽不高但林密,便显山的幽深。林中漫步,阳光穿透树叶的间隙洒下来,让山路变得斑驳。清风徐来,树叶颤动,其声有如天籁。
秋天的山花不多,从春到夏再到秋,已经芬芳了大半年,足以温润流年。深呼吸,花草植被的芳香浸润心肺,如饮甘露。置身山野间,看漫山胜迹,一时忘却世间尘俗之忧乐。看来,“山中一日,世上千年”还真有点道理。
中国的名山大都与宗教文化分不开,甚至都不知谁成就了谁。“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仙人生活在山里,让山成了名。反过来说,没有山,他们就没有了修炼的地方,难道在稻田里修炼?可见,神仙也是在山里修炼成的,“人虽在野,有山则神”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