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

土豆烧牛肉,平常人家的美食。做过这道菜的都知道,要先炖牛肉再放土豆。但是毛泽东在诗词里说:“还有吃的,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遍寻前人对土豆的文学表达,这是最著名的一首了,依然透着土豆的本质——朴实。土豆是西北人离不开的美食。在西北,土豆也叫山药或马铃薯,在南方称之为洋芋、薯仔,在山东,土豆被称为地蛋。从它的出身来说,山东的叫法最为平实也最为形象。土豆往往是椭圆或圆形,有紫皮或黄皮,因为其貌不扬,一些外形不太起眼的孩子有时候被起个“土豆”的外号。但相貌平平的土豆就没有惊艳的时候吗?那可不是。

土豆花是让人惊艳的。今年8月,我们驱车前往呼和浩特“后山”——武川县,传统的土豆之乡,据说麦当劳薯条的供应商辛普劳在此有基地。本意是打算看草原,但8月中旬的内蒙古已渐凉,“后山”的草原过了葱茏翠绿的阶段,有点寂寥。沿途打动我的是大片一眼望不到头的土豆花,土豆花以白色为主,虽然花型小小的,但不妖娆娇媚,花瓣质感较硬朗,倔强地朝气蓬勃地生长着。走近前去细细观察每一朵花,才发现,土豆花原来那么美。白得不张扬,白得清纯,像十八九岁初长成的少女。土豆花还有粉色和紫色。紫色本就高贵雅气,每个花瓣都由淡紫色向白色过度,配着黄色的花蕊,则像一位典雅美丽低调的少妇,比白色花朵多了点沉稳。

土豆作为食物更是让人惊艳的。与土豆相关的美食太多了。我小时候印象深刻的是奶奶做的芝麻盐烤土豆,制作过程简单,先将土豆带着皮烤在炉盘上,再拿擀面杖将芝麻碾碎,在芝麻碎中放入适量盐。等土豆烤出外焦里嫩的效果直接剥了皮,蘸上芝麻盐塞进嘴里,土豆最好是沙瓤的,咬上一口,沙沙的土豆又带着芝麻的香气,从嗅觉到口感都是享受,让你食欲大开。

我爸则是最忠实的土豆爱好者。他小时候,家里困难,往往只能用土豆填饱肚子,没有油和盐,少了酸甜苦辣咸的味道,就吃白土豆,或蒸或煮。等我出生,家庭条件已大为改善,土豆或切丝做酸辣口味,或切块红烧,或切条作为羊杂的配菜。但是,对爸来说,最美味的依然是将整块土豆一分为二,在炖肉的时候放在里面,无论羊肉牛肉猪肉鸡肉,让土豆充分吸收肉汁的香味,然后像吃肉一样大快朵颐,这是爸心目中的人间极致美味。

我则喜欢土豆成泥的口感,比如凉拌莜面,最好的配料就是将土豆泥充分搅拌在蒸熟的莜面上,内里劲道,外面软糯。还有肉末土豆泥,配料黑胡椒是不可少的,在咸香软糯中又能吃出淡淡的胡辣味道。也爱吃土豆粉条,记得幼时在村里姥姥家,每年冬天总有一两天,要做一批土豆粉条。大人们将雪白的土豆粉和成面团,再用饸烙床挤压成面条状,直接下入滚烫的开水锅中,煮成透明状捞在凉水里,等冷却后结成一个个的粉条团,在室外冷冻起来,能吃一个冬天。等第一锅粉条出锅的时候,我的口水已经开始流了。大人们看不过我眼巴巴的样子,笑着捞一碗粉出来,用盐醋简单调调味,我用筷子挑起一根,“哧溜溜”吸到嘴里,忆及那时的味道已是口舌生津。那时,猪肉白菜粉条和羊肉炒粉是冬日餐桌的主菜,没想到,今天,土豆粉就像米线、螺蛳粉一样,成了颇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红小吃。

等我的孩子出生,口味明显西化了,土豆在他心目中的美味有高热量的薯条薯饼薯角薯片,也有低热量的土豆沙拉。

土豆既是蔬菜也是主食,前些年曾推出了土豆馒头,缺了小麦馒头的麦香味,似乎没有流行起来,倒不如蒸煮土豆这样的原始做法。如今流行的轻食沙拉,就往往用蒸煮土豆来代替卡路里高的其他主食。

土豆在饮食里就像职场上的便利贴女孩,无论什么时候都做不了主角,在中餐里它配牛肉、鸡肉,在西餐里它配牛排、蔬菜,在快餐里它配汉堡,但缺了它,每种口味的餐都好像少了什么,特别是当你想不起来做什么,或手头没有足够食材的时候,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泥总能抵挡一时。也只有在毛泽东诗词里,“土豆烧熟了,再加牛肉”,让土豆夺了牛肉的主。即便这样,喜欢土豆的人还是不少,大概人们大多认同这个观点:其貌不扬不见得就道边苦李,秀色可餐也非都怀才抱器,食物也罢人也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