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读妈妈如何陪伴青春期孩子?

从晨晨小升初起,晨晨妈妈就辞掉了工作,成为全职陪读妈妈。

但是,晨晨进入初中后,性格大变,对妈妈拒之千里。

比如,妈妈的一切提醒、催促和叮嘱,晨晨都十分不耐烦。

最严重的时候,妈妈才喊晨晨的名字,晨晨便马上不耐烦地回答:“知道了”。

即便妈妈说:“我还没说话,你知道什么了?”

晨晨便会更大声地喊:“我知道了。”

晨晨妈妈陷入迷茫,到底还陪读吗?陪读的价值在哪里?

初一第一学期,晨晨和妈妈相互消耗着巨大的能量。

妈妈管多少,晨晨就用同等的能量来反抗。

迷茫的时候,学习是改变一切的开始。

晨晨妈妈开始读《内向孩子的潜在优势》、《不管教的勇气》、《自驱型成长》、《运动改造大脑》等各种书。

其中,《不管教的勇气》中,有一条核心的观点:

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听从父母的建议。

晨晨妈越来越明白,晨晨的青春期密码,原来就是倾听+不干涉。

学会做一名好的听众,不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要强加自己的观点。

于是,晨晨妈不再开口闭口问孩子:

“作业写完了吗?”
“快去写作业”
“扣分的原因是什么?”
“背诵了吗”

有了这些心得后,晨晨和妈妈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每天回家到吃饭的时间,晨晨都和妈妈分享学校里的各种事情。

晨晨妈妈和孩子的关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晨晨的心门越来越打开,晨晨妈对孩子的了解越来越多。

对于想“帮助”孩子的地方,晨晨妈用了润物细无声的方法。

比如:孩子的精力不够充沛,晨晨妈希望孩子坚持运动。因为坚持运动的人,大脑更活跃,精力更旺盛。

但是,直接和晨晨说运动这件事,自然是会遭到拒绝的。

晨晨妈找到了《运动改造大脑》的听书版,一边做家务,一边给自己播放。

当音频里传来引起晨晨共鸣的痛点:

“大家都知道运动很好,可问题是,自己好像没有精力去运动。”

“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方法,就是你先去从走开始,到慢跑,到偶尔加速运动。”

“从一周两次,坚持到12次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的状态变好了,你就会越来越有精力了。”

晨晨果然被讲书的内容吸引了,还认真读了这本书。

然后,晨晨自发地决定,试试早晨去跑步。

晨晨妈感叹:

青春期孩子最不喜欢父母唠叨。
父母想传达给孩子的观点,可以通过权威人士、专业书籍或者第三人等方式间接让孩子知道。
需要注意的是,你尽量不要马上和孩子讨论:
你认为怎么样?
要不要这么做?
孩子接受到信息后,不要期待孩子马上就能做出改变。

从接受观念到做出行动,就像大自然春种秋收的自然原理。

只管耕耘,不急收获。
在恰当的时机,自然穿插你的建议,孩子或许就愉快地接受了父母的好意。

写完晨晨妈妈的陪读故事,我想说:

陪读妈妈的生活,如果把自己当做燃烧的蜡烛,只为照亮孩子,那么,一路上,伴随的将是满满的焦虑。

因为,孩子有着独立的思想,没有掌控感,便是焦虑的来源。

那么,陪读妈妈的路,何去何从?

借由胡适的一段话,温暖奋斗在陪读路上的妈妈:

我养育你,并非恩情,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

所以,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反而,我要感谢你,因为有你的参与,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我只是碰巧成为了你的父亲,你只是碰巧成为了我的女儿和儿子,

我并不是你的前传,你也不是我的续篇。

你是独立的个体,是与我不同的灵魂;

你并不因我而来,你是对生命的渴望而来。

你是自由的,我是爱你的;

但我绝不会“以爱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