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画作的名称是《归去来兮图》,那么一定和陶渊明有关了。
生活在东晋乱世的陶渊明,虽出生于官宦之家,却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最终辞官归隐。回归山林之后,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描绘着田园生活的情趣,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表现出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也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归去来兮辞》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篇。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田园生活是多么美好!闲倚南窗,远望南山,仰观流云,静看飞鸟,青松为友,黄花作伴,多么自由自在!就算是没有优裕的生活,仅有窄小的住房,那又怎么样呢?只要内心感到恬淡自足就好。
我们还是来欣赏这幅画吧。
画面的背景是一座巍峨的高山,我想这就是陶渊明诗歌中常常提到的南山吧。南山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它在今天被称作庐山。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人,其实就是今天的江西九江人,他归隐回乡,南山的风光一定给他带来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说:“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他还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对陶渊明而言,不仅仅是生存之地,更是他的精神家园,是他灵魂的栖息之所。
山下,是缓缓流淌的河水,波平如镜,清澈可鉴。看,那河边的垂柳,不是正在伸出枝条照着影儿吗?垂柳对面的河岸上,矗立着几棵苍松,高大遒劲,枝叶森森,青山,垂柳,苍松,河水,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幽静和谐的美感。
画面下方的河岸上,有四个人。位于正中的应该就是陶渊明了,他骑在马上,任意而行。这是一匹瘦削的马,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它嶙峋的瘦骨,骑在马上的人,头上戴着方巾,身上穿着长袍,仔细看,他长袍的肩上还打着补丁,是不是有点落魄之感?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是非常清苦的,你想想,他没有了为官的收入,从事农桑,他又没有那个能力,自己还喜欢喝酒,却“家贫不能常得”,家中是怎样的景象呢?“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贫困到了这样的程度!
可是,画面中的陶渊明,穿着补丁衣服的陶渊明,神色淡然,毫无悲戚之感。他正在和马前的一位老者对话,老者身着短衫,手握长杖,满脸微笑,仿佛正在说:“春天来了,该到田里去劳动了……”这不正是《归去来兮辞》里所写的“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的场景吗?春天来了,给人带来了多少欢乐啊!
马后跟着的是两个童子,应该是陶渊明的儿子吧。在《归去来兮辞》里他曾写道:“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见他家中是有幼子的。这两个孩子头上还梳着双髻,正值总角之年,他们满面笑容,一个背着用具,一个在腋下夹着一张琴,欢快地走着。
纵观整幅画,山清水秀,安宁祥和,这是世外桃源吗?至少,在我们的眼中是的。能让灵魂诗意栖居的地方,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桃花源。
平生最爱是林泉,举头悠然见南山。
水面无波柳照影,心间得意人悠闲。
农人笑谈田畴事,老父携游稚子欢。
若为形役岂有乐,恍然身在桃源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