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云(跟曾老师同步写征联训练营讲师、云书团说书人、荐书官)
昨天五四青年节,网上被“后浪”视频刷屏。今天读到一篇微信公号文章【延伸阅读:昨天青年节│一篇关于湖南澧阳书院对联的小短文】,注意到陶澍题澧阳书院联:
台接囊萤,如车武子方称学者;
池临洗墨,看范希文何等秀才。
这副对联我们在前面品评《对联话》时讲过。【延伸阅读:《对联话》品评(1-5-16至1-5-18)】今天重读这副联,我有新的启发。
为了树立榜样、激励后浪,作者在对联中请来两位因读书成名的前浪大咖。这种做法,和我们学生时代将偶像张贴在书房里、教室里、寝室里是一样的。
后浪要进步,要赶超前浪,一个高效的方法就是以前浪为榜样,为标杆。
这种方法,用管理学的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对标法。
关于对标法,我们在前面讲过。【延伸阅读:云书团听联课第2节|学习《楚望楼联语笺注》,高手用这种最高效的方法】
我们来回顾一下相关内容。
所谓对标,是一个企业管理名词。对标管理,由美国施乐公司于1979年首创。
对标管理是指企业以行业内或行业外的一流企业作为标杆,从各个方面与标杆企业进行比较、分析、判断,通过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来改善自身的不足,从而赶超标杆企业,不断追求优秀业绩的良性循环过程。
如果简单地理解,我们可以把对标视为模仿,亦即科学家牛顿所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我们常说的致敬。文艺领域也一样。书法的临摹,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对标。小说创作,更是对标的“重灾区”。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家族》、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的开头,都是模仿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而《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头,完全是借鉴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
既然书法、文学创作可以对标,那么对联也可以这样,而且应该这样。
在云书团听联课第2节|学习《楚望楼联语笺注》,高手用这种最高效的方法一课中,我们具体拆解了三个对联作者如何使用对标法高效学习《楚望楼联语》。分别是对联大家康永恒先生、《楚望楼联语》笺注者娄希安先生和我本人,对大家用对标法学习对联应该很有启发。感兴趣的联友不妨精读。
今天,我们以一位联家为例,拆解其运用对标法高效学习对联并快速取得创作实绩的具体操作方法。
这位联家就是重庆联家、“联坛十秀”之一文伟先生。
为什么我会以文伟先生为例?好吧,实话告诉大家,我开始学习写对联一个重要的对标对象就是文伟。
和文伟比较,我发现很有意思的现象。
比对联“出道”时间,文伟更早些,是2003年,我是2005年。
比写对联的最初动机,文伟纯粹是因为兴趣、好玩,而我一开始就写征联。
比最初模仿借鉴的对象,文伟主要是清代名家对联,而我主要是应征获奖对联。但到后来,文伟也写征联,却并没有失去清联的风味,而我转向重点以清联为模仿借鉴对象,并逐渐脱去“应征体”联的味道。
文伟最初引起我的注意并最终让我决定对标,是源于以下这副题南京梅花山联:
有客往来三径雪,
看花开谢六朝春。
当文伟写出这副至今依然知名度最高的好联时,我写出的是大量俗不可耐、不能见人的平庸之作。忽然读到这样的作品,有一种惊艳的感觉,莫名产生仰视感,甚至强烈渴望亲见作者。为了赢得识荆的机会,我只能寄望于积极参赛以获得与偶像同时受邀出席颁奖的资格,后来终于如愿以偿。从文伟身上,我发现了高效学习对联的秘诀。是什么呢?答案就写在文伟的联作中。
前些日子,燕赵联坛公众号“四海名家”版块推出了文伟先生的联作。【延伸阅读:【四海名家】文伟 ▏看花开谢六朝春;百家征鸣丨文伟获奖联作三十副】
该公众号对文伟先生的介绍如下:
文伟,1971年生,重庆人氏。号一散人、七楼往下飞,任中国楹联论坛管理员。曾历获辽宁赵尚志将军墓征联一等奖、南京梅花山孙权墓征联一等奖、山东东阿曹植公园征联一等奖等多次全国征联等级奖,并获得2005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2014年,荣获“联坛十秀”称号。
在2006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获奖感言中,文伟先生自述了5年来对联写作经历。其中道出了他学习对联取得进步的原因。第一,得网络学习之便利。那会儿正是网络楹联兴起的时候。这个条件是老一辈联家所不及的。第二,找准了对标对象。他和他周围的一帮人以清代对联名家为标杆,以《对联话》《楹联丛话》为学习对象,起点就很高,一开始就与我这样的还在以征联获奖作品为标杆的人拉开了距离。尽管比学历,文伟是高中,准确地说还没有毕业,后来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而我第一学历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由于他找到了正确的对标对象,所以他的水平高于我一大截。幸好,后来我以他为标杆,又以他的标杆为标杆,才有了可以赶上他的可能。由此,我们可以想到,有不少人对联写了五十年,但水平可能还不如只写了五年的文伟。究其原因,或许很大部分归于没有找准对标对象。
下面,我们就拆解文伟的具体对联作品,看看他是如何对标清代对联(还有一部分明代对联)的。
第一,对标用词。
初学者,最初级的对标或许是模仿用词。文伟初学时的对联可以看到明显的模仿用词的痕迹。
西湖岳坟
岳家父子;
宋室江山。
这副四言短联,对标的对象很可能是以下两副对联:
于谦祠联(明·杨鹤)
千古痛钱塘,并楚国孤臣,白马江边,怒卷千堆雪浪;
两朝冤少保,同岳家父子,夕阳亭里,心伤两地风波。
关帝庙联(明·缪昌期)
德必有邻,把臂呼岳家父子;
忠能择主,鼎足定汉室君臣。
岳家父子四字,文伟全部拿来,一字不改,同时把楚国孤臣、汉室君臣变化一下,改为宋室江山。
《一生知己是梅花》之彭玉麟
指顾尽东南,偶然间暗夜愁来,且随江水悠悠去;
谁人知一二?只道是红羊劫后,应有梅花缓缓开。
此联下联红羊劫、梅花云云,或受到清人何绍基黄鹤楼联影响:
我自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
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
红羊劫后梅花开,这个意思启发我写下《庚子元宵黄鹤楼敬和朱文泉将军<赞抗冠疫逆行英雄>》:
鹤楼今夜月无华,灯火江城静万家。
不日重来闻玉笛,吹香到处是梅花。
文伟华山征联二等奖联云:
峻峙如斯民有祀,
渊源在此国能祥。
此联用词典雅稳重。当作者写下“国能祥”这三个字的时候,估计他脑海里出现的是左宗棠兰州中山东园瑞谷亭联:
五风十雨岁其有,
一茎数穗国之祥。
比较后三字,民有祀对标岁其有,国能祥对国之祥,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