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上海卷

2025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上海卷

  又是一年高考季,每当夏日来临之际时,这一场关乎着人们梦想的“成人礼”,总能牵动着千万家庭的心弦,也将成为了几代人的一种共同情感的释放与铭记。

  如何来评价2025年夏季的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尤其是上海卷的“专、转、传”。说真的,这次的题目拉合层次的意图太过明显了,就差直接在卷子头上写个“用来考文科生的底子”了。这个题目对平时学习还算靠谱的学生来说,这题可能没啥特别大的发挥空间,稍微一点失误就可能拉开差距。对没啥积累的学生来说,就是一道标准的“难上加难”的题,没有超常发挥的可能性,全靠命中的内容。题目整体的立意就是世上有很多东西,可以通过不同的转变而产生一种质的飞跃。如果考生能悟透到这一点,就能写出一篇高分的作文。也说明这一位考生的联想能力,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都是很强的。

  我们知道,上海高考的作文题,引用的是华师大教授胡晓明,前几年发表在《文汇报·笔会》上的关于“专,转,传”的一篇论述文章。他强调的是写作者首先要对所谈问题有足够的专业理解,方能扎稳根基。所以,命题专家给出的立意指向是,从《论语》《老子》等的经典,到当代媒介生态的真假流量,其核心始终是“立德树人、厚植人文”的这一教育的本源。

  我想说,写这一篇作文,“专”永远是起点,少了真知灼见,后续所有的“转”“传”都成了无源之水。那么“转”,把握传播的温度与节奏是高考作文提示给了考生的思考。而专业文章若要走向大众,需要语言的提纯,逻辑的铺陈与情感的共鸣。只有善用“转”这一桥梁,才能使知识走出象牙塔,来避免文章的“自娱自乐”。正如一位专家所说的那样,“媒介生活与学术写作之间的关系” 本就是对学生信息筛选与表达能力的综合考验。只是“转”不是简单的热度堆砌,而是一次再创造,让专业内容在保持真味的同时,才能找到与公众情感的共频点。所以我想说,“传”,决定着文章的命运,还有价值与时间的考量。

  我也想说,高考作文本质的追问是,“由‘专’到‘传’,是否非得经过‘转’呢?” 我的理解是,这一答案既开放又严苛,“转”可以缩短抵达大众的路径,却不能保证留下时间的刻度。唯有内容本身的真,善,美,再加上制度化,社会化的评价与检验,方能让文章“传”之久远。换言之是说,只有继续夯实“专”,适度优化“转”,才能真正迈向“传”。也就是让专业发声,让大众共情,让价值经得起时间持久的沉淀。

  我们也知道,中国文章还有一个特色,即利用汉字的优越性,加大传播的力度。譬如,胡晓明教授的这一篇短文,就是利用了汉字的一音之转,“专” “转”“传”,好记、易懂、能传。钱锺书则说,“诗”有三义:之、志、持。既有情感的表现、传播的力量,又有品性的把持。“风”有三义:讽刺、风谣、风教。“王”有五义:往也、皇也、方也、匡也、黄也,要义在于表达真正的王者,不是短暂的弄权与一味的霸道,甚至要把权力藏起来不用。都是一音之转,兼含意义之变换与性质的扬弃。胡晓明教授的这里的三个字也是辩证的关系。专家之文,过于小圈子,过于封闭,就自然变换而为“转”家之文,“转”家之文,过于轻浅、过于流俗,过于牵就人情与时尚,就会自然生出一种要求,一种真正的传世之文。 

  高考的作文不仅是对考生的一次测试,更是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的经历。希望通过这一次考试经历,考生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的能力。也希望每一位考生们都能在自己的高考中发挥出色,取得自己所理想的成绩。当然我们也从这一考题中,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国家未来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大学人才。这种大学人才就是要有探索发现的能力,联想拓展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很强的一种大学生,而不是过往的那一种只懂得记忆知识和搬运知识的大学生。

  我喜欢今年上海卷的作文考题……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