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闲读笔记020:为政第四

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通解: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问,三十岁时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时明了许多道理,不感到困惑,五十岁时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时对所听到的均能判别清楚,七十岁时可以随心所欲,但并不超越法度。”

笔记:

这里“学”这个字很关键,后面的“立”“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都是“学”的过程表现。

学,古代有大学小学之分,大学以诗书礼乐为学习内容,而小学则以文字训诂为教授内容。简单说就是小学主要是识文断字,大学这是道德修养,安身立世。这里的“学”应该是指“大学”,即道德修养、安身立世之学。

这一节的通解其实也不怎么好理解,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解析的特别丰富生动,可以参看。

所谓“法律无外乎人情,道德无非世故”,不管是法律,还是道德,都是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总结出来的,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详细解析深化版。法律、道德,从社会总结而来,最终也是要推向社会实施的。

说为政,孔子吧啦吧啦说一通,然后在这里给自己做了一个总结,这是孔子在炫耀吗?

很明显不是。孔子虽然推崇德治,但是他在这里总结自己一生的道德学习修养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告诫:德治不容易,道德修养大成也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他自己的修习过程从十五开始大学之学,到七十方能随心所欲不逾矩,那可是两代、三代人的时间。

知道是一回事,理解是一回事,理解后实行又是一回事。从知道到理解到从心所欲的实行,这是一条漫长、艰辛的自我修行之路。

就像万有引力定理,从知道万有引力现象,到总结出这条定理,再到推广,到大家都接受,到大家使用这条定理解释各种物理现象,那是花了多少时间!

同样,一个好的法律条令,一个好的社会道德风气也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被民众所接受、理解、执行的,这期间包含了各种挫折、修改、再适应等等。

孔子自己修习总结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他在告诉弟子,执政者,全体民众,德治非一时一力之功,而是一个文火慢炖,火候到而猪头烂的过程。

就像武侠小说中,高手出师时,师傅都会说,你的武功已经少有敌手了,只是火候差点,这就是你要在江湖行走中自己体验的。这也是刚出道的高手,总是会被江湖小瘪三玩得团团转的缘故吧。

不管是政策推行,还是个人修养,往往是举步维艰的,到了一定的境界后又会出现见功自疑的情况。何谓见功自疑?就是在制定政策、修习计划之初,可能制定者自己也不知道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一旦出现一些新的情况时,制定者可能会怀疑是不是自己制定的计划出了问题?但那些新出现的情况可能往往是政策、修行的必然的成功效果。所以“立”之后又有“不惑”。而这只能是自己体悟或者是前辈指点,更多的可能只能是自己体悟。就像《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修习“乾坤大挪移”,他一天不到,完成了N多前辈几十年都达不到的水平,他觉得奇怪,甚至怀疑那是秘籍是假的。这就是见功自疑。也正是他能知天命,性子随和,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所以才没有修炼最后那些鬼知道会是什么效果的秘籍更高境界。

乱世用法,变法急治求存;盛世用德,温厚浸淫求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细说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
    弘丹阅读 2,526评论 1 14
  • 书名: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 作者:李零 出版社: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08-03-01 印刷版次:1次...
    可乐君CC阅读 1,459评论 0 3
  • 今天是10月16日,农历是九月十六。晚上和妻子在护城河边散步时,明月朗朗在天。忽然想起“山月”“江月”这样的词语,...
    疏食遨游客阅读 403评论 2 3
  • ,心能静下来,其实是不容易的,需要克服太多的东西,名,利,狂,傲,真的要练。
    奔走6677阅读 213评论 0 0
  • 例如: 这里会在控制台输出“blue”。如果在C、C++或Java中,color会在if语句执行完毕之后被销毁。但...
    Wonder233阅读 14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