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是适合读诗吟词的季节。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但仅凭死记硬背断然领会不到诗词的精妙。今天正好轮休,我就找出叶嘉莹先生写的《唐宋词十七讲》来看看。
叶嘉莹先生,1924年7月出生于燕京旧家,号迦陵,40年代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1940年末海外定居,70年代末开始回大陆讲学,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迦陵基金”创立者。
手中这本书出版于1997年,当年仅出版共5000册,是由录音稿整理的,叶先生的大学学长刘乃和作序。书中从五代十国的温庭筠开始,至南宋王沂孙结束。共收集了17位词人的作品。今天我读的就是第一讲“温庭筠”(上)的前几页。在这几页里,叶先生介绍了词的特质。
正好昨晚跟着网友学了思维导图,就试着一边读一边用XMIND APP做读书笔记。也算是一次学以致用吧。
词的简介
什么叫词呢?答案很简单,“其实就是歌词的意思”。隋唐起时兴一种结合了本土和外来风格的新音乐,词就是配合这种音乐来歌唱的歌词。“所以词本来并无深义”。但中国的韵文,如散文、诗等,都有一个传统叫“文以载道”,“诗言志”。所以词一出生,就比前辈—诗的身段轻盈。
之前的词不太受传统文人的重视。中国第一本文人写的词集叫做《花间集》,已是晚唐五代十国,由后蜀赵崇祚编辑。从书名《花间集》就可以联想到,那里面的词有多么美丽,是在筵席间交给美丽歌伎演唱。这种场合唱的歌,只适合唱些“相思怀念,伤春怨别”的私情。
词于初始时,脱离了原来的传统文学的禁锢,完全是唯美艺术的体现。但后世不少词学家,评论家把道德伦理方面强加上去。清代词学家张惠言,就说词是可以表现高风亮节君子们那些怨悱。而另一位大家王国维,也在著名的《人间词话》里,用了三句描写爱情的词句,表现“成大事业大学问的三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柳永《蝶恋花》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辛弃疾《青玉案》
作者感叹道,本来不在社会伦理道德范围的词,非常奇妙,可以给读者丰富的多方面的联想。读者可以自己的修养、品格和所受的教育背景,结合不同的环境、风俗等,从里边看出新东西。
阐释学的应证
叶先生1960年代赴美教书,吸取大量的西方文学理念。她用西方文学批评理论“阐释学”来解释为什么后人在读词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阐释学最初是指西方对于《圣经》中解释,需要结合经文撰写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来解释里面每个字的确切含义。后来,阐释学又结合了另一西方思想潮流“现象学”的思想。现象学研究的是人的思想意识,通过向回倒溯,“回到事情本身”。
叶先生指出,即使运用阐释学为文学作评论分析时,总会或多或少地受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的影响,并不能完全客观地把握信作者的原意,反而要加一些自己的思想。因此,阐释学分析文学出来的是一种“衍生义”。中国文人写的词比诗更容易造成“衍生义”的产生。为什么呢?
词在初写时,说写感爱情就是写爱情。但由于每个人无论在撰写或赏析时,都或多或少地受不同的背景的影响,而且是隐意识的(unconscious)。作者引用古话“观人于揖让,不若观人于游戏”来说明:
词就是有这样一种微妙的作用。就是说他(词人)本来没有要写自己理想志意的用心,只是给美丽歌女,写一些漂亮的爱情的歌词。可是他不知不觉地就把他最深隐的本质,这不是拿腔作态说出来的什么伦理道德,而是他自己真正的感情人格的最基本的本质,无意之中,unconscious 不注意之间流露出来了。
词的性质
王国维给词的性质下了定义:“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要眇宜修”原指女性的精致、细腻的美,所以词要有一种纤细幽微精巧的美。词如何具有这样的美呢?作者介绍到:
第一是形式的原因,词具有韵律美。诗、词作为韵文,都有种节奏的感觉。诗发展到唐代,形成了完善的五言、七言或绝句的形式,字数和平仄都是固定的。但词呢,字数不一,有三个字的,六个字的,甚至九个字的,参差错落,所以词也叫长短句。从形式上,词比诗更多变化,也就更能表达出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而且,词虽然形式不一,但它本身是为了配合音乐的曲调,所以填在里面的每个字都是不自由的,有平仄讲究,读起来更有抑扬错落的乐感。
第二是内容上的原因,词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词的内容着重于人的情感内心,且大多以男女的相思离别为主,自然比较柔婉。词表达了人的心理感情的一种本质,可以引起人丰富的联想,就给人更多的回味,意味悠长。
这一次用思维导图辅助,结合作者文字重新理解了为什么说“诗言志、词言情”。虽然才把第一讲的基础理论看完,但对后面具体展开的分析充满了期待。不过,在把导图和书中的内容结合写这篇笔记时,发现自己在思维导图上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下图还有修改地方,附上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