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道德经.第11章】 有无相生看杜邦分析之妙(上)

【引  子】

第二章说“有无相生”(或“有,无之相生也”),本章通过三个实例,最后得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巧妙地呼应了第二章提出的“有”和“无”相互的辩证关系:一个碗或者茶杯中间是空的,可正是因为这个空的部分才发挥了其作为碗和茶杯的作用,如果中间都是实的,怎么能起到其本身的作用?车轮因为毂中心空的可转轴才可以移动运输之用,房子也一样。可见,之所以“有”带来实在的便利,是因为“无”在无形中发挥的作用。

【原 文】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翻 译】

这章有几个字明白了就好理解:“辐”是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人根据每月30天,相应一个车轮上有30根辐条;“毂”是车轮中心插轴的圆木孔;“埏”为动词,说文解字中没有这个字,王弼认为是“挻”,两者音同(shan阴平),意为糅和。

这篇大致可以理解为:三十根辐条共同汇集于车毂而造车,有了车榖中心的虚空可以转轴,才能发挥其作为车的行驶起来载货运人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构成的空间,才会发挥其作为器皿可以盛装东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的地方,才能作为房屋起到可以居住的作用。所以,能见到的"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产生的"无"发挥了作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