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树乡中心小学 吕建好13295981262
12月23日听完余映潮老师的课后,深感余老师在语文课堂上魅力无穷,回来后除整理资料完我又抽空通过网络学习了一些有关余老师的信息,特别是余老亲笔所写的传记《余映潮“名师之路”1---20集》,影响颇大,今天分享自己读第一集所得:
从这集中我能感受到二点:
1.起点之苦:书中云:“没有做好任何思想准备的我,离开了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家,一下子直接面对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体力劳动,真有点不适应。
我来到的这个地方,尽是水田。耕田整地、灌溉施肥、播种育秧、栽秧割谷、打场堆垛,交售公粮,没有一件事不辛苦,没有一桩活不劳累。
春天来到的时候,最让人害怕的活是给水田施肥。水田施肥有三种方法:一是挖河泥,二是浇大粪,三是撒化肥。
生产队长给我派过浇大粪的活儿。任务是:到各户农家的厕所里舀出大粪,挑到水田之中,再用粪勺撒开。工作量是:一天16担。这样的活儿,臭与脏已经不是可怕的事,可怕的是,得挑着一担大粪在齐膝深的水田中咬着牙一步一步地奋勇向前,到一定的地方再停下来,一粪勺一粪勺地撒开。如此周而复始,完成一天的工作。
春天来到的时候,桃红柳绿,布谷鸟的声音也非常好听,一切欣欣向荣,但艰苦的劳作随之而来。
王家湾的水田,有一部分由湖底的“垸子”形成。一望无际,水深过膝;它们特别肥沃,旱涝保收。弯着腰插秧的时候,如果从腿缝中向后看去,一片绿水,不知尽头。对于知青而言,插秧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天到晚,永无止境的秧田,永远弯腰驼背的姿态,永在水田的深水烂泥中的拔腿后退,让人苦不堪言。"读到这段文本时,我分享给了同室的周老师,老人家原来与余老是一个年龄段,更可喜的是周老对余老的下乡地一一湖水监利也熟悉,周老师说:“那地方干农活可真够苦的!"……这些都使我想到历史上能知道的大人物山以及身边普通的小人物,在事业之初都是苦中立身,要做好思想准备。
2.学习余老的坚持。书中又云:"但我能够坚持。“开秧门”之后,我一般能坚持20多天不请假。晴天,人在水田里,上晒下蒸,还要穿着厚厚的长袖衣服防晒;雨天,则要身披厚重的蓑衣,把裤腿卷得高高的,不能让雨水将身上浇湿;头上的斗笠则是不论什么日子都要戴着的,那是劳动的规矩,不戴斗笠,晴天或者雨天都会与你过不去。”
读完这集文章,我想到了好多的话语:"梅花香之苦中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更想说的的是:人在早年只要经历一番重重压力之后,有可能把自己压成一颗独一无二的"钻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