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的传统历史中其实有许多很好且实用的管理思想,尤其是中国在先秦时期产生了许多大思想家和智者,如代表儒家思想的孔子、孟子,代表道家思想的老子、庄子,代表法家思想的管子与墨子,还有集汉民族优秀文化之大成的六祖慧能,都提出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思想和智慧。但为什么中国近现代却没有出现过世界性的管理思想呢?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始于1840年的近170多年历史,中国经历了封建社会、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的诞生。在这段历史中,中国一直处于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如果说只有出现企业、工厂才会出现管理思想,那么,与西方发达国家来比,我们的现代企业制度才刚刚起步,才不过二十年时间,而西方企业制度已经发展了两百余年。西方著名的学者无论是泰罗还是法约尔,他们的管理思想都是根植于文化环境、来源于市场、针对实际问题提出来的。在雷恩《管理思想史》(第六版)书中提到经济、社会、政治和科技层面的互动构成了文化,而这些层面是回顾管理思想演变的有效工具。今天,我借用他的方法,也从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层面这四个层面来尝试论述中国近现代没有出现过世界性的管理思想的原因。
一、政治层面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在我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中,自战国时形成“奖耕战”、“抑商贾”,秦汉后“重农抑商”、“崇本抑末”,到宋元“专卖”法乃至明清“海禁”政策和封建制度。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扼制早期商品经济发展。当然,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发展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末业”来加以抑制,这都使得商品交换和商业活动的存在和发展受到很大限约,商业贸易活动及其匮乏。
到了清初,统治者对东南沿海萌芽的资本主义和一度兴起的“工商皆本”、“农商皆本”启蒙思想,不置可否,正当清政府下禁海令和限制矿冶业时,西方各国海上贸易蓬勃发展。统治者完全不了解外部形势,妄图追求海疆平安无事,传统自给自足经济、重农主义,又使清政府认识不到外贸的重要性。而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我国的商业发现受限,难以出现优秀的工厂及企业。
二、经济层面
中国自古是农业国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农业国家来说,对百姓最重要的却是“只有管的少,才能管得好”,百姓需要的不折腾,需要休养生息,最怕的是劳民伤财。管理是需要成本的,中国古代最怕的就是三冗,即冗官、冗兵、冗费。如果成本过高,管理就会低效。管理者在中国古代是什么,是不需要从事体力劳动的,而农业社会需要的是绝大多数的人必须从事农业生产。总所周知,中国古代社会的商品经济是完全依附于农业,商人通过土地的购买成为地主,于是商业的发展就会缺乏投资。近代以来,中国的市场一直很难被打开,人们缺乏购买力,商业和工业处于规模较小的阶段,如何能够产生管理学大师,如何能产生管理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前三十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需要的大多是计划的执行者,管理理论则趋于简单。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乡镇企业的崛起,随后民营经济的大力发展,新世纪以来的国有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逐步完善,我们发现很多时候管理学都是在学习西方,不断重复着别人百年的道路,即追赶型。管理思想缺乏土壤,或者说土壤一开始贫瘠,肥沃之后却又在不断更换种植物。
三、科技文化层面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我们的工业和贸易从劳动密集型进入资本密集型,再到知识密集型。而科学技术本身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思想认知与文化基础支撑,此外,还需要职业化与科学管理的基础,数学、系统科学实验方法、因果模型等方法论基础。谈及此,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先贤们所提出的许多思想是缺乏严密逻辑推理和科学论证的,是经验式、先知先觉感知式、顿悟式、跳跃性、整体性的,这与我们的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东西文化差异角度来说。中国文化讲究稳,讲究中庸,要尊重前辈,要重视书本,但是这种文化倾向不利于创新,不利于管理思想的诞生。管理学,不是按图索骥,而是要创新,为企业或是其他组织指路而来。而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管理知识也是西方管理思想的舶来品,很少有属于自己的独有的管理思想出现。
四、社会层面
中国封建统治者极力破坏社会赖以前进的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形成,固守“重农抑商”政策,致使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经济未得到发展,使中国错失发展资本主义良机。其次,中国社会的官本位,导致最多的有学问的渊博的知识分子在官场。但是官场上的官员缺乏时间来完成一门学科的构建,哪怕是添砖加瓦。政界似乎很少有关于提到过管理学。
再者,中国的教育对于管理学的影响,中国的教育倾向实用,实用的是技术,管理学则既是技术,又是艺术。我们长期以来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近年又是强调语言,都是强调手段。这样氛围下,管理学就不能有更好地发展了。管理学要求的是人文+技术,强调的实践,我们的教育则不能同时重视到这些方面,实在是我们的失误。
最后,管理思想需要途径去传播、继承,而我国在近现代史上,不是处于反侵略就是处于阶级斗争阶段,社会经济落后、政治上保守造成日后被动挨打的局面,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变法图强,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大力发展工商业,最终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管理学的成长需要整个文化环境来孕育,而我们正好缺少这种环境,也没有积极向发达国家去汲取,这使得我国近现代史上没有出现过重要的世界级管理思想。
五、讨论
当然,我们不必气馁,要对我国经济有信息,对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有自信。未来全球企业发展趋势,一定是具备生态的思维、是具有全球性的包容型企业,而这与中国文化“和”、包容的思想非常契合。所以日后管理思想肯定会有更多中国化的东西。另外,中国的企业在世界的舞台上慢慢崛起,使得中国化管理有了更加广阔的应用舞台,产生管理大师是迟早的事。大师要影响世界,还需要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多的建树,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管理思想,去传播中国的管理思想。
最重要的是:中国要出现世界性的管理思想,就要讲好中国自己的故事,了解中国自己的传统文化,将其应用于中国独特的市场,而绝不应该是照搬西方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