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堂屋挂着爷爷的画像,每次回家祭拜,看到这麽俊俏的面容,总是有些不忿,咋就没有遗传到一丁点呢?而见到那些老去的叔伯婶母,她们总是在提到爷爷时感叹:这样丰神俊朗的好人,走的太早了。。。。。。
其实,以爷爷那个年代的人的年纪来说,爷爷七十几岁已经算是高龄的了。也许是他至死均保持着他那俊美的面容才让十里八乡的姑娘及妇孺念念不忘罢。
爷爷是地主家的长子,传说还是外面带回来的养子,以太爷爷对他的宠爱来看,十之八九是太爷爷的亲生子。太爷爷除了爷爷,还有两个嫡子,只有爷爷上了私塾,还因为学问做得好博了个才子名声,又因为长得俊很是得人心。太奶奶想来是不喜欢这么个外来子抢夺自己儿子的风头的吧,早早就给爷爷娶妻分了家。
太爷爷对爷爷确实偏爱,分家时直接给爷爷另买了一个独门独院的别院,还私下给了不少银两。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动荡年代,爷爷在偏远乡下过着少爷的生活,又因着才子名声高朋满座,姑娘都把他当着闺中偶像,为得他青睐费尽心思。
很不幸,爷爷的第一个妻子,就是我的大奶奶不能生育,她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秉持着正妻的本份,对那些红袖添香的女子也是来者不拒,一律为爷爷纳为侍妾。如此,爷爷就陆续有了好多妾,这些妾要是一年半载还没有怀上就又会被大奶奶休弃。可是纳了不少妾,过了好多年也没有得到一儿半女,直到爷爷39岁那年才得了长女我的姑姑,生了我的姑姑的妾有了名分就是我的二奶奶;不过二奶奶生了姑姑后也是没有再得孩子,爷爷还是没有儿子。
太爷爷老了,他不允许最疼爱看重 的儿子无后,尽管因为战乱,生活日渐困顿,他还是张罗着给爷爷又纳了一房妾,那就是我的亲奶奶。我的亲奶奶原来只是外祖爷爷家的丫鬟,因为战乱,外祖爷爷举家迁居南洋时才放出来的自由身。奶奶到爷爷家时,抗日战争已经接近尾声,爷爷因为集资资助贫民的举动已经成为远近闻名德高望重的乡绅,太爷爷另外两个小儿子的孩子也已相继出世。
也许因为奶奶是个丫鬟,身体素质好,刚到家没多久就怀上了我的大伯,接着三年抱俩一口气生了我爸、我叔还有小姑,一下就成了受人敬重的三太太。爸爸出生时,新中国已经成立了,爷爷因为善举国家没有没收财产,但是也主动交出去好多田产,家里工人也一早放出去了,二奶奶已经改嫁,只有爷爷最喜欢的一个小妾还无名无分地留在家里(那时已经主张一夫一妻制)。爸爸就是由这个非常漂亮的七姨娘带大的,他非常喜欢这个温柔漂亮的姨娘,她教他识文断字,让没有机会继续上学的爸爸也能学习---爷爷只供了大伯继续上学,爸爸和叔叔都只是到学堂上了几年高小。
可惜爸爸的好日子也没过多久,因为家里条件变了,地里的活要自己做了,七姨奶奶没熬得住艰苦的生活,年仅29岁就去世了。。。。。
岁月总是厚待对际遇淡然处之的人,爷爷和大奶奶都活到了70几岁,我出生了好几年才去世。记忆里的大奶奶头发总是梳理得整整齐齐,衣服干净整洁,她们仨的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冬天屋里总是备着手笼,炭盆;她对奶奶生的几个孩子及我们这些孙辈是真心疼爱。。。。。。
爸爸说,大奶奶是大智若愚的人,跟爷爷才是琴瑟和鸣,因为有她爷爷才能过得如此率性随意。想来也是,爷爷放在心头的人除了七姨奶奶应该就是大奶奶了吧,虽然他经常去七姨奶奶坟前,但还是陪着大奶奶终老了。不然也不会在大奶奶去世两年就无疾而终,许是觉得寂寞孤单了吧!
可怜可悲的是我的亲奶奶,半生仨人行,一辈子也没明白枕边人,临了孤独终老,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