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快两个月时间,断断续续把这个剧追完。整体是一部波峦起伏的家庭剧,充满现实意义。
开头是传统的80年代,奶奶带着10岁的老大投奔在淮南站住脚跟的儿子儿媳,碰巧儿媳在住院,又生了一个女儿。爸爸的垂头丧气,妈妈的失落,奶奶的淡定,邻居的奚落……以及老大家丽转学后面对同学欺负的倔强反击,都为成年后人物性格埋下伏笔。
在物质匮乏,重男轻女的年代,妈妈一口气生了6个女儿,镜头里爸爸虽然会跟工友吐槽失落,转头回家面对生了女儿满心愧疚的妻子,微笑宽慰,一点都不表现出对女儿的嫌弃。在外面上班面对不友善生了三个儿子的老汤,爸爸也只是独自受着委屈,对妻子极尽体贴。奶奶的淡定体现在对妈妈无微不至伺候六次月子,虽然都是孙女,一句埋怨也没有。
家庭里老人有德,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家和万事兴,也得到了印证。一家人虽然日子清贫,但充满欢乐。
生男生女的问题,到了第三代,何家六个女儿出嫁后,五个生了儿子,汤家三个儿子,老大生了女儿培养优秀出嫁国外,老二未育,老三生了儿子却离婚,没有抚养权。所以这样来看,生儿生女只是一代代的期盼而已,没有什么可比性。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最重要。
老大家丽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承担了家庭重要角色,特别在父亲去世后更是担起家长角色,面对年幼的妹妹,她极尽照顾,对老二,劝她考大学,老三,反对她嫁给太贫穷的家庭,老四逼着考大学……她是甘心情愿吃苦在前,享受在后,面对妹妹们重要的人生抉择,她操心劳力,一心为她们有个好的生活。可惜干涉太多,妹妹们,特别是老三老四老六,对大姐充满了怨恨。
老三一心要嫁给穷得叮当响的宝家,大姐气得不给户口本,好说歹说反对,面对先怀孕气得拿着棍子打宝。完全就是大家长的恨铁不成钢,希望妹妹能嫁一个好的人家。可惜当时她的好心,老三根本不理解,觉得大姐为难她,以至于结婚后多年,大姐有困境向她家借3000元,她却要大姐写欠条。
老四老五老六的婚姻,结婚前她都反对过,可惜都没拦住,站在观众的角度,确实有问题,老四要嫁的是离过婚的人,老五要嫁的是跳舞不务正业的人,老六要嫁的是有厉害的婆家的人。反对声音无效,妹妹们该嫁还是嫁了,却无一例外都反感大姐的专制。
后面老四离婚,老五离婚,老六被婆家气得频繁回娘家,她又跟着无尽操心,忙前忙后争当妹妹们最大的保护伞。
说了很多妹妹们不爱的闲话,也给了最大的帮助。最后老六还把大姐当成最大的敌人。看到这里时候只能感叹人性本恶,特别真实。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大姐是特写的为家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给老六捐骨髓前,何家没有什么人感谢她,甚至连母亲面对老六的挑唆也对她充满了意见,眼看亲妹妹老六将她赶出家。
直到她为生病的老六,自私自利的老六捐献骨髓后,电视剧才得到圆满大结局,老六忏悔,一家人和好如初。
一娘生六子,六子各不同。这个剧符合中国的家庭模式,一般而言,在多子女的家庭,长子长女面对匮乏的条件,大部分总是奉献更多,过早懂事,承担了家庭大家长模式,照顾小的,让着小的,长大后又管着小的,不让他们犯错……吃最多的苦,过最差的生活,管最多的事,反而不被感谢,但是落得一个问心无愧。小的弟弟或妹妹,家庭奉献感普遍没这么强,虽付出,但更多的是不能让自己受太多损失。也不会管事太多,受不了就远离,但不会去管着别人。
六姊妹找的男朋友,虽然过程中都是反对,除了老五以外,其余六个还是不错的,后面也证明是合适的。所以这样来看,婚姻问题,不管父母也好,大姐大哥也好,只有建议权,不要有太强的反对声音。鞋子合不合脚当事人清楚。只要他们决定好了,就是支持。而大姐也罢,姐妹们长大后也要学会放手,是平等的,自己的路自己走,不要干涉太多。
六姊妹的家庭,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太难了,作为剧中的母亲,孝顺婆婆,善待丈夫,管教子女,在每个子女需要的时候虽然付出有差别,但差不多是真实的,也诠释了父母没有那么伟大,所谓爱孩子有时候也有停留在表面的时候,真要她付出时间,付出精力,付出金钱,就到了考验人性的时候了。哪有百分百的爱啊,父母对孩子,有抚养,有教育,有适当帮扶,就不错了,不能奢望太多。每个人都不是圣人,去除这个滤镜。每个人最终都是自己过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