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上一本诗集,竟然是有一天在整理一堆书时发现。
这本小诗集装帧算不上怎么好(按我的藏书要求),纸质因不是刺眼的纯白,虽说和三个圈的读客书籍无可比拟,但还是被纳入我喜欢的印质好书一类。
而就在这时,我随意翻看了几页,认真地读了其中一首诗,发现,原来这就是我喜欢诗。这样的发现,不是因为我认识她。
认识她,是在“作家和诗人”的聚餐桌上,大家都在谈与文学无关的“文学”话题。我的“作家朋友”侧重介绍其他“诗人、作家”,似乎有意分转我的注意力,他多次的巧妙转移话题,让我意识到,我是一个读者。本想结识一位诗人的想法,突然改变了。
第二次聚会中我已经读过她的诗(她送我一期原州杂志诗专版,上面有她的诗)。但大家的话题,只要扯到诗,却绕着另一个人说不完。也许是为了烘托气氛。虽然朋友至始至终都在说另一位诗人,可我并没同感。
后来的聚会,她竟然说自己出了一本诗集。这倒令我吃惊。不是因为出了诗集,而是因为我并不了解她,在多次聚会“话题转移”的聊天中,我似乎也不再关心她的诗歌。那时,我在想,我如何要远离朋友圈,与文友保持距离。不,不仅只是距离,是完全的远离。
因我越来越感觉到,我并不适合这样的“诗人作家们”聚餐的场合。后来几次,我都拒绝了他们的邀请。我为自己的“清高”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虚伪。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
而她,曾因我发过一篇小说,向我要稿子。她说是一次年终的小说专辑特邀。我真不敢给她,因为发表的这篇,已经令我羞愧,这种事自己绝不能再犯傻。何况我对于写作,是门外汉。站在门口,也不懂敲门的艺术。
我想,她可能有点失望,或者感到我这么“不近人情”。我是真心感谢她,她能够记起向我要稿,我特别感动。
除了难以出手的小说,我还存有一个“潜意识里的想法”,我和她,是通过“第三方”认识的。我在想,如果我认识她,不是通过“文友圈”认识那该多好。
正是这样的心理,我保持了沉默。我感到我们的认识契机,还未到来。渐渐地,我远离了“文友圈”,这本是我一直想做的。自然我也淡忘了一切。
至于她的诗集,买来后,我并未有认真读过,并不是不想读,是近一年来,我几乎停止了阅读。虽然我依然不时会在淘宝购买几本新书。和其他书一样,但都只是暂存下来。
由于内心的环境,读书的契机,都被搁下来。直到最近一次,手头的书多了,整理时,突然发现,她的诗集,正是我精挑细选的一类书。
而让我感到不可思议的,竟然是从书的印质,尤其是那不刺眼的纸质,我才注意到书和关于她。这一切都源于之前我认为的多余的想法不自然而忽略。如果不是通过“文友圈”认识她该多好的那种心理,竟然在这里,从她的诗集一页开始,走近了她。我开始读她的诗。这也许是一种新的相逢——不是从圈子开始,而是从一页诗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