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习录》第十四天-答顾东桥(4)

十二、针对来信的疑问,一一针对性地作出解释和回答:1、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指《答顾东桥书之十》中的就“舜不告而娶,武不葬而兴师”的论述,原因或是前有古人作为例子,或者是形势迫不得已。不能就偶尔原因不明的非正常行为而作为学习行为的例子。2、古之事变之疑:指《答顾东桥书之十》中的就“古今事变”做喻的论述。结论是致良知为首学,细枝末节上用功为末学,在末学上用功,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终一事无成。3、明堂、避雍诸事:这些建筑宜昌明伦理目的为主,而不以建筑的样子名字为重,否则必然起不到预想的作用。

十三、关于圣人、封禅等:第一段论述古代圣人并非全能,关键具有仁爱之心,具体事情由其他人做,不能因此得出做具体事情的人,即有小智慧的人,就比圣人贤明的结论。求学小慧者技艺智慧,而忽视圣贤仁爱之心,恰是后世的弊端,是十大道而见小路。第二段论述封禅之说之来历,荒诞无经,浪费国力,可后世却不考封禅之来历而学习这种做法,这种思想和认识欠考虑。第三段论述圣人之所以为圣,是因为“知而知之”,吃的只是义理,而与礼乐名物无关,后世学者不学圣人的义理,而专学圣人不能知的礼乐名物之类,恰与它们想成是那目标相反,迷失了方向。

十四、王守仁自己孜孜不倦传经布道的原因,那就是胸怀天下铁肩担道义。以昌明圣学为己任,然后论述古代教化教育的情况。圣人教化民众的要务是仁爱,民众也以成其德行为物。学校的教育要务,即惟以成德,其次才能各发其长,各安其命。各行各业的分工与身体五官相比,各安其职,和谐协调,所以社会协调,大道至简,具体知识的教育和学习是第二位的东西,不在圣人讨论之中。

十五、本节回顾了圣学晦而邪说张的历史过程,论述了无德者小慧小学,欲望更多,贪心更重,沦为追逐功利的工具,感慨追求圣学的有识之士生存之艰难,求道之艰难,最后寄希望于豪达之士,正本清源,继续致良知,求互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