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的一些教育小思考

重读了张宏杰著的«曾国藩传»,又悟出了一些对教育的小思考。对孩子教育的不停思考就是中年老母的“职业病”,这次,我的重点放在了曾国藩的父亲和祖父身上。

1,小心不让自己的经验和思想成了孩子的桎梏

曾国藩的“拙”是出了名的,各位大家们早都分析透彻。这里,咱们聊聊他父亲曾麟书的“拙”,这个“拙”才是真拙!

曾麟书十几岁就开始参加科举考试,秀才屡试不第,一考就是十多年、十多次,后来儿子都长大了,带着儿子一起考试,还是屡试不第,直到43岁才成功。从此收兵回营、偃旗息鼓,再也不做尝试,估计是真的考伤了。

曾麟书每次落第之后就不分析总结吗?我想,他绝对会分析总结的。但是很明显,他就没有总结到位过,因为他从来没有突破过自己的旧思路。

更要命的是,他还用他那套旧思路教育儿子,结果父子俩一起屡试不第,活成了湘乡的笑话。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用自己的经验和思想限制住了自己,也限制住了孩子,不是他们家的祖坟不冒青烟。

这点,从他中了秀才、退出和儿子同读同考后,儿子曾国藩反而从此开挂,就能看出来。

咱们做家长的有没有犯过或者正在犯着同样的错误?我想我是有的。

身为人父人母,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少走弯路?哪位父母又能控制住自己不为人师的冲动?

我想:这很难,并且也不应该。人类的发展本就是一代更进一代,分享我们的经验和思考正是帮助孩子更进一代的好方法。我们不应该放弃,但是,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不让那些分享成了限制孩子发展的桎梏。

如何做到?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放下身段和孩子一起讨论,教学互长才是正道。

这点,对曾麟书来说不容易,因为那时“父为子纲”的传统。但是,现在的父母应该做到,并且还要做好。

2,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

曾麟书中了秀才、不再陪儿子学习考试后,曾国藩开始了脱胎换骨。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即使亲如父子,他们的悲欢也不相通!

父亲曾麟书中了秀才的那届科举,是父亲最高兴的时候,却也是儿子曾国藩最痛苦的时刻,因为他被学台“悬牌批责”,被责“文理欠通”。

家里人大摆筵席庆祝父亲的高中,曾国藩却把自己锁在屋里认真反思,研究如何做到“文理平通”。

传记中是这样描写的:

“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范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曾国藩总结出来:自己的主要问题在于写东西过于拘谨。过于重视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那么,接下来,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在文章的大局和整体气势上下功夫。“

一番彻底的改进之后,道光十三年(1833),曾国藩第7次踏上科考之路,第1次一个人去赶考,中了。

第二年,道光十四年(1834),恰是乡试之年,曾国藩又赶往长沙参加举人考试,又中了,联捷!之后,更是一路惊喜,28岁中进士、点翰林,走出了老曾家从没有走过的路,走通了科举。

父亲曾麟书无意识地放手,却成就了曾国藩。我们现在的家长可以主动尝试,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分析总结,这样他们才能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3,做孩子的榜样

曾国藩一直敬佩自己的祖父曾玉屏。

祖父年轻的时候,也曾放荡孟浪过,“年三十五,始讲求农业”,从此浪子回头,艰苦奋斗十余年,使曾家从普通的中农变成了家境殷实的小地主。

祖父不信邪,曾国藩说,“吾祖星冈公之教人……三不信。……三者,曰僧巫,曰地仙,曰医药……”,他只信人定胜天。套用现在的话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祖父告诉曾国藩:“凡菜茹手植手撷者,其味弥甘;凡物亲历艰苦而得者,食之弥安也。”

这种榜样的作用,让曾国藩坚信自己的勤奋和努力。

都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咱们做家长的需要自己先努力,做好孩子们的榜样!

教育孩子是一个大课题,咱们先从多反省、学放手和做榜样这些事上慢慢做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