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今年世界海洋日的主题是:“心怀敬意,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
当六月的咸味海风,又一次拂过世界海洋日,海波起伏间,我仿佛听见了低沉的叹息——这叹息是来自海洋深处,亦或源于人类自身?大海,这浩渺的摇篮,曾将我们轻轻摇荡在文明初始的襁褓中,如今却成了映照人类灵魂的明镜,映出我们巧取豪夺的的人性幽暗。
大海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1%,然而,生活在陆地之上的人类,却常常忘记了大海的存在。大海不仅仅为人类生命的延续提供必要的食物、能源,乃至保证各类生命延续的整个生态系统,大海也为人类提供着无限的精神支撑。大海对人类具有如此根本性的意义,而人类对海洋的所作所为,却往往是肆意性的攫取与破坏。过去几十年,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过度捕捞、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塑料垃圾、污染等人类活动正在给全球海洋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大海广袤无垠,但人类的影响已越过沙岸与潮汐,延伸至距陆地200海里外的公海,甚至潜入水下几千米的深海之底。这些地方本是时间也不敢轻扰的洪荒神秘之地,如今却留下了明显——甚至不可逆转的现代工业的沉默伤痕。
海洋的恩情,原是最深沉的哺育。它曾经是慷慨的母亲,给我们的先民以渔盐舟楫之便;是广阔无垠的坦途,任哥伦布的风帆劈开未知,让麦哲伦的船队完成壮阔的环球之旅。然而当历史的航船驶入工业时代的激流,人类却将曾经温柔的乳母无情地视为饕餮的猎场。贪婪的巨网撒向深海,绞杀鱼群,搅乱亘古安谧的秩序;黑色石油的污迹随波逐流,像绝望的泪痕般浸透海鸟的翅膀;更有无穷无尽的垃圾在洋流中堆叠,竟聚集成了令人瞠目的“新大陆”。人类在贪婪的迷梦中,可曾听见海风中传来的每一声痛苦的呻吟?
海洋的有力还击终必到来。当海洋成为人类欲望的垃圾场,那翻涌的污浊折射出的,是人类如何自毁生命摇篮的愚昧;当全球变暖,海平面悄然上涨、成为威胁,沿海家园如细沙垒起的城堡般脆弱,那升高的水面恰恰丈量着人类目光的短浅;当珊瑚群褪去华彩,大片大片地惨白死去,宛如累累白骨,它们控诉的正是人性里那不肯节制的贪婪;至于那些被人类倾倒而最终回归的塑料微粒,则早已嵌入食物链的循环,以另一种形式重返我们的餐桌,并悄悄潜入我们的身体——这岂非正是命运所布下的、一桌人类自食恶果的宴席?最令人心如刀割的是——2023年日本执意将核废水倾倒海中,福岛沿岸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洋流,从排放之日起57天内,放射性物质已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将蔓延全球海域。那是我们对水源母亲作出的残酷报复,自以为毒素终将消隐于万顷波涛,不曾想那海水终究是万物生命之链的源头起始呀!

你问我海是什么?很久很久以前,回忆宏大事物,总是令时间变得模糊,回溯数十亿年前,世界诞生之初,鸿蒙初辟之时,原始地球一片荒芜,古海洋已在混沌中悄然形成。那时,海是地球上唯一有水的地方,宛如一个晃动不息的生命温床。水,这一生命不可或缺的物质,在海洋中溶解一切、包容一切。在雷电、紫外光及火山喷发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原始分子逐渐组合成各种生命基础物质,核酸与蛋白质的结合,奏响了生命诞生的序曲。蓝绿藻在阳光的照耀下,通过光合作用释放出地球上前所未有的氧气,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彻底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环境。这是地球生命故事刚刚开始的景象,海是洪荒世界的巨人,冰川边缘勾勒其冷厉的下颚,炙热的双瞳涌出地下岩浆,古杯海绵筑成巨人的床身。海如一个不停摆动着的生命的摇篮,以一种广阔的形状联结着一切。那时人类在哪里呢?追寻我们细胞深处“鱼”的记忆,也许那时我们远祖生命的一部分,还游荡于海洋巨人的血管与腔室,作为三叶虫、奇虾和怪诞虫。
人们似乎忘记了,海洋才是人类在这个蓝色星球的真正母体,一切生命体的诞生都是首先来自于海洋。我们每一个人类身上,都带着与海同源的气味,无论我们居于何处,事实上都接受着海洋的滋养。我们就出生在海的怀里,就算今生今世没有看到过大海,大海也是人类之母。
在世界海洋日这天,虽然我没有站在海岸线上远眺,但我知道,千山之外,海水正蓝。海浪翻卷着,仿佛无尽之镜在翻转,映照人类在时间洪流中的航迹。大海始终是面诚实的镜子,它不会美化,亦不掩饰,它映照我们曾有的愚昧,映照人类文明灵魂的幽暗,也映照我们当下所面临的抉择。人类文明能否驶离迷航的暗礁?这答案不在别处,唯在每一滴被珍惜的海水、每一片被守护的蔚蓝里。
海浪一遍遍涌上沙滩,人们留下足迹又被抹去,又有谁看懂了,那是一页页信笺,召唤属于大海的生命重回故乡。顺着海洋深处的歌声,没有几个人找到那回家的路,深海像太空一样遥远。人与鱼相揖别,是在远古洪荒年代,我们来自无名之鱼,也终将回归到大海里。我们唯有心怀敬意,守护我们赖以生存的海洋,否则,我们将“无家可归”。当海洋消尽了那蔚蓝的呼吸,浪花卷走的从来不是远方,而是你我站立于此的所有立足点。只有当我们与大海和谐共生时,我们才能真正领悟到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才能让这颗蓝色星球继续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