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记得有一篇文章是《年少不懂李宗盛,当懂了李宗盛之后已经不年少》。大概是这个意思。
我觉得这个题目,同样也适应鲁迅先生。年少时不懂鲁迅,等懂了鲁迅的时候,早已青春不在,不年轻了。
我最早最早接触鲁迅的书籍,可能是小学。记得那时候,家里有一本《鲁迅日记》。是父亲买的,父亲年轻的时候喜欢画画,也喜欢读书,似乎也喜欢中医。
为这些爱好,他很乐意投资。买了许多书,这其中的一本就是《鲁迅日记》。
也不记得那时我大概几岁,但这本书对我印象很深。他的日记很简短,几个字,甚至几句话就讲完了。
那个时候,记得老师也要求我们写日记的,可是我们写的日记简直就是流水账。
但是,看了鲁迅的日记后,才明白,日记怎样写都行。没有章法,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即可。
后来,大概上中学时,学习了很多鲁迅先生的文章。尤其是《狂人日记》《孔乙己》等,觉得特别难以理解。
我还就此事问过我们班一个学习较好的女生。她当时给我解释了一大堆。她觉得她解释的非常清楚了,可是我却越听越糊涂了。
现在回想,她和我同龄,都是小孩子,又怎么能解释的清呢?
再次接触鲁迅的文章,已然工作多年。因为爱好文学,所以总是去市图书馆里借书。
那次,记得借的就是鲁迅的两本书。
那两本书还曾细细的读过。说实话,读懂了。觉得写的非常好。还纳闷上学时,看不懂的,现在全部明白了。
后来想想,这中间隔着并不轻松的人生的阅历与智慧。
人生的种种况味尽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