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剧盛行之下,我这俗人当然跟风而行。通勤路上看,下班回家看,工作间隙摸鱼更要看。可看着看着,我怎么感觉这剧越来越不香,越来越想弃剧了呢……
1、剧情
短剧的剧情,相似度太高了。来源于同一本小说,只是换了制作公司、参演人员的大有剧在。
小时候听别人讲故事,第一次是欣喜,第二次还能保持兴趣,可第三次,第四次,那我只能回复两个字:谢邀。
如今的我,可是在信息海洋里冲浪的勇士,怎能在同样的桥段里反复试炼,更不可能为了一部雷同剧,放弃大把修仙、穿越、重生、末世、年代、系统……
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虽然看起来百花齐放,剧本无数,可都在爽文里打转。
2、套路
记得以前有个调查:我们为什么喜欢爽文爽剧。
调查结论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即每个人都渴望爱和归属;渴望自信、成就、被尊重;渴望实现梦想、发挥潜能、解决问题。
调查结论里有这样一段话:“当现实生活中这些需求难以满足时,“爽文世界”会成为短暂逃离现实的庇护所,读者在故事中照见了自己,也通过主角君,体验到了各种强烈的情绪,满足了自己逆袭成功、快意恩仇的想象,慰藉了现实中的挫败,体会到了成就感与幸福。”
这个调查结论,将爽文爽剧定义为暂时让读者/观众与现实隔离的媒介。可媒介却成不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助力。
压力仍在那里,焦虑依然不偏不倚,爽文爽剧这剂精神布洛芬的效力越来越低。
所以,当我已知这个真相,再面对着那些要么长着恋爱脑,要么金手指万能,要么马甲一堆的短剧,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熟悉的套路,熟悉得让我索然无味。
3、制作
可能是为了求快,也可能是为了求稳,短剧制作雷同也是我弃剧的一大原因。
首先是打灯。
不知从哪一部韩剧起,逆光成了唯美场景里的主角。被照亮的头发丝,雪花也好,落叶也罢,反正必有空中飘落物,然后配着男女主对视的超慢特写镜头,心动指数爆表的一幕就完成了。
我承认,起初看着这样的场景,中年少女的我确实被美到。
可谁能告诉,男女主相向奔拥的场景下,怎能两人都是逆光?男女主坐在床上或家里沙发时,不经意对望时的逆光光源又是哪来的?还有,进门的主角自带逆光,在屋里的对视也必配逆光。
这么多逆光,合理吗?科学吗?虽说短剧的剧本让观众已经不必带脑子了,可我还有常识啊!
其次是道具。
橘色+黄色或绿色+黄色的模压糕点,我已经忘记在多少部短剧里见过了。
1688的批发物料数不胜数,为何要让这两色糕点成了专业群演。
一个院子,一半桃花灼灼,一半枫叶红艳。无论哪一半,都是诗意与浪漫。
可导演偏偏让这两种景色出现在不修仙、不玄幻的同一镜头里,不止一次,挑战着我的常识。
最后是分镜。
记得以前学拍照时,知道有特写、近景、中景、全景、远景五类景别之分。可满屏大头娃娃的短剧,用了几种景别呢?
而视频拍摄的推、拉、摇、移、跟、升几种运镜方式,在短剧里的体现也不多,一个左右反打的拍摄手法,就可拍好多集了。
4、愿景
短剧的火爆,说明这是个巨大的市场。新品短剧如过江之鲫,数量是同期电视剧的数倍。
以我浅薄的经验来看,今年的新出短剧相比前两年,在制作水准上大为提升。可粗制滥造的依然不胜枚举。
作为一个观众,我衷心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团队能加入其中,能在爽文之外,给短剧更多的选择,分镜更多,制作精良。
毕竟,如今的大环境下,大部分人的观影时间,都是碎片化的,若因以上这些原因,弃了短剧,那生活的美好指数,可能就会下降一大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