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亮点与成功之处
1. 情境导入,激发探究兴趣:以家庭电路安装的真实情境切入,抛出“如何实现灯的同亮同灭或独立控制”这一生活问题,成功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使抽象的电路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结。这种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不仅为后续探究埋下伏笔,更点燃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课堂参与度显著提升。
2. 任务驱动,深化知识建构:通过设置“单开关控制两盏灯”“双开关独立控制两盏灯”两个层次分明的子任务,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设计电路图—动手实践—总结规律”的完整探究过程。小组合作环节中,学生通过讨论绘制电路图、上台分享方案,思维得到充分碰撞;实际操作时,又能将理论设计转化为电路模型,直观感知串联、并联电路的差异,有效突破了教学重难点。
3. 学以致用,强化知识迁移:在课堂结尾引入生活中多样的开关类型,如楼道双控开关、床头独立开关等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电路知识分析原理。这一环节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更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培养了知识迁移能力和科学应用意识。
4. 以生为本,突出主体地位:整节课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教师退居引导者角色。无论是问题的提出、方案的设计,还是实验的操作、结论的总结,均由学生自主完成。这种“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小组讨论和动手操作环节,部分小组因对实验材料操作不熟练、意见分歧等原因,导致耗时过长,后续总结规律和拓展应用环节略显仓促,未能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深入交流和思考。
2. 分层指导不足:不同学生在动手能力和知识接受程度上存在差异,部分动手能力较弱或理解较慢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参与度较低,未能得到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指导,导致学习效果参差不齐。
3. 评价方式单一:课堂评价以教师总结性评价为主,学生自评、互评环节较少,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身问题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