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磊:读书如补钙
--《读书成就名师》读后感
文/河南黄磊
读书就像补钙,每本书都是一道好菜,《读书成就名师》亦然。
12位名师各有所长,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读书,能够从阅读中找到通往名师的路径,在阅读中丰盈和充实自己,在阅读中系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好书,就像精神保健品,经常读,可以补充钙质,让人精神更加充盈、康健。
此书即如此,愈反复读,感触就愈多,愈不舍放下,每每读来都有不同的收获。
一、读书要上瘾
所谓上瘾,在于永正老师看来,就是不读就觉浑身难受。李镇西老师的女儿一看他急得团团转,到处找书,就知道他要上厕所了。华应龙老师一到书店,就迈不开腿了,非得把喜欢的书买回来不可。名师们都爱书,对书的喜爱都到了上瘾的程度。
对于我们来说,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就像程红兵说的那样,“我原来就是一介书生。”读书,可以丰润我们的学养,增厚我们的底蕴。
老师好好读书,学生天天向上,这是榜样的力量。如果老师天天一边玩手机,一边对学生说要远离手机、少看电视、少玩电脑游戏,这样的说教一定是苍白的。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什么?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片云推动另一片云;一个心灵唤醒另一个心灵。”老师要成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读书读上瘾的人,对阅读充满兴趣和激情的人,对学生的影响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
二、读书要有恒
窦桂梅老师从痴迷小人书、喜爱文学,到绘本开发、成为“专才和通才的结合体”,与她持之以恒的阅读是分不开的。
钟志农老师虽然起步较晚,从50岁开始系统读书,将阅读与人生规划结合起来,用了10年完成了心理学知识的建构,在从事心理学研究19年后,推出了《班主任心育活动设计36例》系列图书和《探寻学生心灵成长“路线图”》,其参考书目就有200多种,这就是恒心。
对于我们普通老师来说,读书就像补钙一样,更要有恒心,不能今天吃了明天不吃,断断续续起不到效果,要经常读,养成阅读习惯;要坚持有坡度地读,常读常新,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
三、读书要博杂
王崧舟老师说:“在阅读上我是个典型的杂家。”从文学作品、教育理论、哲学名著到宗教著作,乃至奇门遁甲,都有所涉猎,乐在其中。既读入世的书,也读出世的;既读教育类的,也爱非教育类的。语文专业的书,更是读得深入而系统。真正在阅读上达到了融会贯通,因此才成就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的宗师,成为了小语界的名师,并深受人喜爱。
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读书应该博览群书,如同补钙一样,既可以药补,吃点钙片,也可以食补,喝些骨头汤、牛奶、酸奶、乳制品,吃些花生、海带、豆腐、菠菜,吃虾皮、虾米、鱼肝油、海产品……,只要是有益健康的、促进钙质吸收的,不用忌口,都可以吃;像小蜜蜂酿蜜一样,有时要去很远的地方寻找花源,它停留的花越多,所酿的蜜越甜。同时,我们在读书时也要做到“全面撒网,重点捕鱼”,从各种阅读中真正觅取适合自己的“真经”。
四、读书要消化
张云鹰老师说:“读以致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读与思相结合,才能改善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读书同时读自己,在阅读中我们要学会从书本中找智慧、思想和方法,把读书与自己、与工作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如同补钙一样,只有吸收了、消化了,才能变成自己的能量。我们不要为了读书而读书,要把书中的理念、技巧学到手,融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内化吸收并形成自己的风格,让腹中读书成为教育的气质。
五、读书要转化
闫学老师说:“阅读,帮助教师至少在精神上实现突围。阅读让教师呈现不一样的课堂。”读书,要学会转化,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把技巧应用到课堂中去。
吴正宪老师说:“教师要勤于笔耕。不能仅满足于课堂,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要善于思考、总结,要勇敢地向研究型、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努力。”我们要像吴老师那样,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读书,是为了转化。
王崧舟老师说,教师专业成长过程可以简化为发“读书--底蕴--教学”三个环节。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是“吸”;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生,是“收”。读书的奥秘,全在“呼吸”二字。转化,要有方法。
对于我们来说,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转化和实践,像补钙的最终目的一样,是为了增强体质,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阳光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