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民俗

家乡的民俗

图片来自网络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对于家乡原上人来说,如同过年。

自腊月初八开始,直到来年的二月初二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年过完了,而农民们认为这天是苍龙的登天之日,俗称为“龙抬头”。老一辈人俗语云:“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也就是说从这天开始阳气急剧回升,大地解冻,万物逐渐地复苏,春耕开始,也正是运粪备耕之际。其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的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姬发时,每年的二月初二还要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一同亲耕,此后便一直延续至今。“二月二”对于农民、下苦人再重要不过了。

记忆中,无论是在村里的巷子还是在城里的大街上,都会有排着队理发的人群,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日子,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雨”,所以母亲也让我必须在这一天剃头,说是“剃龙头”,预示着一年有好的开始,庄稼也有好的收成,也是一语双关“从头开始”的寓意。

小时候每次都是我婆用剃头刀子给我剃光头,稍不留神刀尖磕着头皮,一点血红冒出,她顺手拾起炕边底下的布鞋,用鞋底蹭我头上的破处,说黄土是老天爷给的止血的好膏药,管用。血是止住了,头上却蹭的灰了一大片,我嚎啕大哭,母亲在一旁看的心疼,却不敢吱声,这时婆把我抱到怀里说着,“我娃不敢哭,二月二龙抬头哩,给我娃剃的好好地,领我娃去看庙会……”后来在外上学,每到二月二还是会到理发店去剪头发,只为“龙抬头”,却再也没有儿时的那种感觉,只是匆匆的理完发,交钱,走人。

“棋子豆”是家乡原上人“龙抬头”这天必须有的吃货,是用油、水和面,然后切成小的立方块,再搁到锅里炒至香脆,曾听老一辈人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蹦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早丰收”,而对于不愿意做棋子豆的懒婆娘,也有讽刺的民谣,“过了正月二十三,懒婆娘愁的没处钻,又想上了天,就是没鞋穿,又想钻了地,又是没铧尖,又想上了吊,却丢不下二月二她妈那顿脆疙瘩”。如今,年轻一辈的人,几乎不再去炒棋子豆,或从父母家里拿着吃吃,走走程序意思意思,抑或直接从街上买现成的,图个省事儿。自从在外上了大学,毕业工作以后,我已多年未曾吃过母亲炒的棋子豆了。

二月二龙抬头,最热闹的还属庙会了,那多年邻村罗寨每到这天都会搭台子唱戏,看着戏,吃着豆,美哉美哉。每到这天家乡药王山早已是人声鼎沸,景区内香雾缭绕,逛庙会的人摩肩接踵,秧歌表演,民祭仪式也是相当的隆重,母亲曾带着我去过一回,烧香磕头,祈保平安。今早又听她说起,今年药王山的节目更是隆重,热闹的很,村上好多人也都去看了呢。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万物都在不断地变化着,但家乡原上人对于此传统习俗的热情却从未减少,突然想到了白居易的一首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

二月二龙抬头也正是如此。

孙阳

2017年2月27日夜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黄堡文化研究 第213期作者:孙阳编辑:秦陇华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对于家乡原上人来说,如同过年。 自...
    primates阅读 388评论 0 2
  • 我烂,我痛 别问是哪 是心 我遗忘 我放纵 别问为什么 你疼你不哭? 留恋梦中 完美的死亡 死不了 痛不停 伤痕...
    南心北木mua阅读 207评论 0 2
  • 薏仁这个药大家都很熟悉,但都是仅限课本的熟悉,前几天有个大三阳的朋友治疗时,运用吴雄志老师伏邪清肝败毒饮,予以90...
    中医叶学谦阅读 4,742评论 2 9
  • 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办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了办学的方向。在这样的形势下,学校越来越重视家长的作用,将全封闭的...
    黄桷映江阅读 321评论 2 0
  • 可乐是我养了三年的二哈,棕红色。 coffee是她的宝宝,coffee从小在妈妈的身边长大,做什么都跟着她,可乐从...
    可乐菲儿阅读 435评论 0 1